艺术修复的传承与守护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作品一直是见证时代变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岁月的流逝难免会带来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的损害,让这些珍贵的艺术瑰宝受到威胁。因此,艺术修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理钊
生活在临沂这座书画之城,王羲之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不仅耳染目濡,书法史上有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今绍兴兰渚山下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可以深得书画艺术的熏陶,这年王羲之47岁。《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积极的态度入世,更能不时地感受到艺术上的惊喜。能够这样近距离地亲近马国栋先生的书法艺术,绵绵的情思令人回味无穷。《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后辈书者望而生叹,并且这样清晰地了解马先生在艺术传承上的脉络,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感爱到书法艺术传承的魅力,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谈论魏晋书画艺术。人们总会将它与“形神之辩”的审美趣尚相联系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喜,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也是一种荣幸。如果不是身在其中,讲求自然。顺乎神理,是不会有这种先得月的机会的。
从书画艺术这一门类上讲,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我是一个观赏者。在此之前,既有道家的“飘逸”,对生活在临沂的先辈王思衍先生、陈允升先生,虽偶有耳闻,但知之不多,更知之不深,对王先生的书法艺术在临沂的传承,更是无所了解。这一次,受建峰兄的启示,才开始搜集资料与信息,尝试着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我说这是一个惊喜,一种荣幸,就在于通过这一次的了解,发现他们都是我值得敬仰的先辈,尤其是王思衍先生,生逢社会变化最为激荡的一个时代,却能坚守自己的精神情操,不为物使,不随潮流,更不为外侮,而且不论是身庙堂,还是归乡隐居,始终心怀民间。王思衍先生,是一座值得我学的精神丰碑。在了解了王先生的行止之后,我有一种无名的惭愧,那就是对自己故乡的这样一位精神王者,自己一直知之不多。当我认识了王先生之后,就在想,假如我生在那个时代,也一定会去拜在他的门下的。当然,我可能没有陈允生先生那样的学识,可以做王先生家的西席,并由此拜师,但我可以做一名为王先生铺纸磨墨的杂使,而亲近他的学问和精神。当然,以我资质的愚钝,可能一生无成,有负先生的教诲,但在我,觉得能生活在先生的气息之中,就是一种幸福了。
在了解王思衍先生生平事迹的同时,我也读了一些能够见到的,他的书法艺术作品,以及他的诗文。对于王先生的书法作品,艺术界对他的评论是“博取米王颜赵,篆刻宗秦玺汉印,皆博取众家之长,融会创新,自成一格。”在源远流长、名家林立、风格众多的书画艺术源流中,能够得到“自成一格”的评价,就可以说,他已经登上了书画艺术的峰。王思衍先生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艺术吸引力,使得人们竞相师从,衣钵不绝,就在于他的“自成一格”。
那么,他自成的一格是什么呢?我曾反复地读了王先生的几幅作品——当然,并非原迹,是照相制品——仅仅从艺术感受上来说,我觉得他的楷书透着庄重敦厚,正世风、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可能也是庚子之乱后,朝廷召他回京,补写被八国联军毁坏的匾牌的原因。从精神气质上讲,这种艺术气息也是王先生的立身之本。再说他的行书,则完全脱出了他的楷的意象,而有一股才子气在里面。在他的行书作品里,诗人的气质十分地明显,而这种气质,在很的成分上,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王先生的隶书,我觉得是最能代表他的“自成一格”的“格”的,当然,他的行书里面也有独具一格的成分,但感觉都不如隶书那样显得突出和充分。
我读到的王先生的隶书作品,只有两幅。一幅是一联:“真理教从五伦做起,文章自六经分来。”另一幅是集唐人句,似乎是给陈允升先生的。我们知道,隶书始于秦,兴于汉,在其兴始的时代,是一种实用性的书写字体。到离开实用性之后,才作为一个艺术品种流传下来。从我的阅读感受上来说,王先生的隶书中有古意,但并未为古意所束缚,而是融进去了他自己的精神气质,一种刚正不阿、胸怀坦荡、磊落高迈的气息,使我一读到它,就会去想创作这幅作品的艺术家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就是说,他的隶书创作已达到了精神气质与表现形式合一的程度。
从王思衍先生的作品来看,使我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最终所依托的是作者的修养和气质,而作品所传达的,仍然是创作者的精神气息。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话同样也适应于书法艺术的创作。
顺着王先生的艺术传承来走,到陈允升先生的作品那里,作品所传达出来的艺术气息,与他的老师相比,我的感受是略有不同。当然,在笔法、笔意上看,陈先生深得王先生的,格调也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艺术气息上,我觉得陈先生在王先生的位置上,更靠近一点古意。这是很可以理解的。陈先生在师从王先生之前,就已有了自学书法,临摹古人的经历。从他的作品看,我觉得,可能陈先生在得到了王先生的指点和真传之后,他还曾顺着王先生师承的源流向上追溯,直接从老师的老师那里,汲取了一些艺术营养,来丰富自己,但格调,或者说是格,却还是王思衍先生的。再者,由于艺术创造与精神气质的关系,使得任何学者,都不会完全复制他的老师。因为每个人的精神气质,各有特异,不是完全相同的。对于这一点,从我的阅读体验上讲,觉得陈先生的行书作品,与其老师王思衍先生相比,变化更为明显,虽然在结体上没有脱出其师的格,但少了那股才子气,或者说诗人气质,而又多了一些传统的气息,特别是米、王的气息。
马国栋先生是师承陈先生的。马先生在陈允升师身边受教的情景,我在杜振北先生所写的文章中读到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可谓岁久弥深,从中也可以看出马先生对陈师的推崇,更可以看出马先生在传承陈先生衣钵上的用心。对于马先生的作品,我读得比较多的是先生的篆书和隶书,在很多地方都曾读到过。其他的书体,则无缘得见,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遗憾。
对于篆书,我的认识是,那是书法艺术中最纯粹的艺术创作之一,理由有二:一是篆书在汉字使用的历史上,处于上古时期,离实用的现代文字已十分遥远。除了作为书法艺术创作之外——包括篆刻,已与实际生活完全脱离了开来;二是这种书体,在结体上与文字初创时的模样,更加接近,本身就有着既书又画的艺术性,先天就有像征艺术的味道。所以,这种书法作品,无论是由谁来创作,都必须在其历史感中挥发,而且创作出来的作品,要有两种气质,一是金石钟鼎之气,二是朴拙灵动之气。越是具有了这样的气质,就越是具有了艺术冲击力。我觉得,马先生的篆书作品,是有着第二种气质的,在古意的框架之内,涌动着朴拙灵动的气息,读后,有一种读《诗经》中“国风”的感觉。从我的内心讲,我非常喜欢这种气息。
马国栋先生的隶书,相比其师陈先生,以及其师之师的王思衍先生,在师承的格之上,又有了一种新的气质,那就是优雅与灵动。这种艺术气质,应当说在陈先生和王先生的作品中,并不突出,或者说不在他们的气质主体之中的。
这样看下来,在艺术的传承上,王思衍先生、陈允升先生和马国栋先生,是一条清淅的脉络。但是,在艺术格调一致的框架之下,却又有各自的风韵和景致,这就是艺术传承的魅力,也是书画艺术源流分明,却又异彩纷呈的根本原因。
2016年12月28日夜
作者:理钊(1964年3月2日——2019年3月21日),本名赵炳华,山东临沂人。1997年始创作杂文、随笔,作品曾入选2001年至2019年多版“杂文年选”“随笔年选”入编《思想花园》《阿Q再生记》《敢说的实话》《生命的尊严》等多杂文随笔集。著有杂文评论集《是谁惯坏了人》、杂文随笔集《人就是人的》。
马国栋,字隆吉,又字印堂,1950年出生,山东临沂人,自幼酷爱书法艺术,13岁拜师学艺,为陈允升先生入室弟子,清末著名书法家王思衍先生第三代传人。所作隶书,结体严谨,俊秀飘逸,篆书结体匀称端庄,遒劲。作品数次入选型展览并多次,被载入多名人辞典。1987年被授予“职工书法家”,1997年应邀访日进行书艺交流,现为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齐鲁书画研究院书法家,书法家协会理事。
◆马国栋书法欣赏◆
IT百科:
笔记本新芯片怎么更换显卡 怎么强行扩充c盘内存 宝马528硬盘怎么换音乐
网者头条:
韵达快递为什么查不到订单 钓鱼子线粗细有什么影响 深水区游泳怎么不下沉 在麻将上怎么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