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时间维度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故事发展的时间框架、人物生命、历史背景以及心理时间的流转等。抒情与历史交织是文学中时间维度的重要表现之一,体现在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手法展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
王维早年极有才名,他自己也的确有一番雄心壮志,想要在官场上取得一番成绩,在贤相张九龄当政的时候,朝政清明,百姓安居,王维对现实和人生充满了期望,的确有过一段展身手的时期,但是,张九龄被贬以后,朝政权落入李林甫手中,朝廷上的忠直之士一个个被排斥和打击,朝廷日渐走向黑暗,王维的理想,也随之走向破灭。
王维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他渐渐对佛学更加倾心,晚年一心向佛,所作诗歌,也多有佛理禅性,被誉为“诗佛”,但是王维的这一转变,是经过一个过程的,这从他的一些诗歌中,也能够看到这一现象,比如下面这首《酬张少府》,便是一首充满了矛盾的作品,诗中虽然流露出诗人晚年好静的达观心态,但也透露着诗人那无可奈何的失落和苦闷之感。
从“酬”字来看,这首诗应该是张九龄先写诗给王维的,王维再以此诗作答。诗中以写情为主,写景为辅,看似全篇都是在表现诗人晚年好静的志趣,以及对自己闲适生活的满意态度和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但实则从幽深曲折处,我们还是能够看得出来,诗中也有着一丝失落和苦闷。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小注:唯,一作“惟”。
诗一开头便直接点明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自己晚年只喜欢清净,万事不想关心的心态,带给人一种十分达观的感觉,也带给一种消极避世的味道。可是如果仔细品味一下,就能看到诗人心灵中那抹幽深曲折的情感,因为“好静”并非一贯如此,而是在晚年,那么中年、早年呢?似乎不是一直都“静”,不然诗人不会特意点出晚年,这就带给人疑问,为什么诗人晚年好静了?为什么会有万事不关心的态度呢?
接着两句,诗人给出了答案,“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原来,是诗人深感现实的无能为力,不得已才走出这样的道路,才会纵情山水田园之间,才会变得“好静”,才会对俗世不再关心。其实李林甫当权之后,王维不仅没有被贬,反而还升了官,既然如此,诗人干嘛还这样无奈和痛苦呢?原因很简单,诗人并不关心自己官职的小,而是看重整个朝廷风气,朝政日非,自己纵然升官,也必定是高兴不起来的,因为诗人不愿同流合污,这就逼着诗人只好跳出是非圈,走上田园归隐的这一条路上了。
王维晚年几乎都是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纵情山水田园的时候多,过问朝政是非的时候少,这其实正是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后寻找到的归路。若干年后的另一位诗人白居易,同样也走上了这条道路,并给后世文人留下了“中隐”这条路。可以说,从王维开始,便已经有“中隐”的行为了。
颈联描绘山水间的美好,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开解,“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一旦放开了官场上的束缚,整个人便变得悠然自得,诗人在松林中敞开衣带,让清风吹拂入胸,到了晚上,在明月下独坐弹琴,当真是自由自在,悠闲无比。无疑,这是诗人在现实中碰壁后,追寻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可以说是消极,但亦可以说是一种放下和洒脱。
松风、山月,本就自带高洁之意,这与朝廷的污浊和混乱形成鲜明的对比,王维追求这样的生活,总比同流合污、一身污秽要好吧?这首诗的写景之句,可以说只有这两句,但却将自己所突出的感情得到了加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情与景融于一体,也就为收尾做出了铺垫。
末尾两句,是借用典故来回答友人的问题,也是点明题目中的“酬”字,诗人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歌驶向河浦深处去了,诗人借用渔父欣然入浦,不问人间穷通的道理,作为结尾,蕴含无尽言外之意。诗人的巧妙是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借典故点出,似乎是在说,无论穷通,豁达者均能欣然处之,又何必以穷通为怀呢?
王维这首诗,乍一看来,似乎是在写自己的达观态度,然而,结合诗人的经历和诗中幽深曲折的感情,我们就能够看到,正是诗人面对无可奈何的现实,回天无力,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才隐居起来,与山水景色为友,诗人纵情山水,只不过也是为了寻找一种解脱罢了。王维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矛盾心态,也正因为这种矛盾,才更加发人深思,耐人咀嚼,这首诗,也因此而更有味道了,要想全面了解王维,这首诗,也是不能不读的重要之作。
IT百科:
iphone主板错乱怎么解决 这么多显卡怎么区分 怎么快速清除系统内存
网者头条:
客户送猫给宠物店怎么说 相机没卡怎么用佳能 圆通快递为什么没有短信了 什么车上可以放国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