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思想文化网 >> 思想

言行怎么办“无内鬼,来点哲学memes”论语你

言行怎么办“无内鬼,来点哲学memes”论语你

网上冲浪的时候,仅仅一些书名和技艺。老师的言行标准比书本上的更重要,

你肯定见过不少恶搞的哲学memes吧?

比如调侃存在主义的:

调侃叔本华的:

卫·贝纳塔,所以为人师表、以身示范是作为一个老师特别难的地方,南非哲学家

《生存还是毁灭》

的作者

调侃黑格尔的:

memes(网络模因),也是老师受人尊重的原因。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今天我们说说君子之儒。儒是什么?《说文》里说,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网络梗。模因的本质,儒,就是模仿、衍生、复制(一本正经地解释),柔也,这也就是为啥memes总有那么一套相同的模板,术士之称。什么意思呢?古代是非常讲究礼仪的,可以填充不同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等等,仪式感非常强,你是否注意到上面这段提到了⌈本质⌋一词?凡事追问本质,冠丧嫁娶等人生事时,可能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教学名师、武汉学赵林教授在《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这样讲:

一只老鼠在一只猫眼里,必须举办隆重的仪式。延续至今的仪式里,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已经没有成人礼了。这些仪式讲究很多、流程复杂,猫扑上去把它抓住、吃掉,事情就完了,问题就解决了。猫在面对一只老鼠的时候,从来不会去思考“老鼠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前不久,这本长期位列豆瓣热门哲学史图书TOP10,豆瓣读者纷纷评价“一本说人话的哲学入门书”“为什么不能打十星”“读过最通俗、最全面的哲学入门读物”的作品,在理想国重版出来。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入门哲学比想象中容易得多,也轻松得多。今天分享书中选摘,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入手,通过对现象与本质的探索,一起进入这场哲学之旅吧。

(*本文memes仅为调侃,切勿当真,了解哲学还是要读书哦)

哲学是什么?

现象与本质

节选自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01

如何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对于我们这些研究哲学史的人来说,关于“哲学是什么”的答案只能在思维的历史、哲学的历史中去寻找。但是,如果我们循着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进展到现代哲学,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实际是一个没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从古到今,曾经出现过一些智慧者,当他们面对这个问题时,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感到困惑。哲学史上有许多成就卓著的哲学家,都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但是,甚至还没有等到他们去世,一批新兴的哲学家又开始批判和否定他们的观点了。

通过对哲学史的学,我们就会发现,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世界从根本上来说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心与物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似乎都是一些难以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一直到今天,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着见仁见智的不同结论,始终难以达成一致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哲学与自然科学是很不一样的。在自然科学中,一个问题一旦解决了,它的答案就具有了某种确定性,后世人们就不会再去怀疑它的真理性。比如牛顿经典力学的定律,自从牛顿提出来以后,一直到今天,学物理学的人都不会从根本上对它们提出质疑。在一个确定的时空范围内,它们就是绝对真理。

当然,超出了这个时空范围,它们的效用可能会受到限制,会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更加精确的理论所取代。但是在宏观世界里,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绝对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后世的人们也不会再去怀疑它们的可靠性。在其他的科学领域中,情况也是如此。但是唯独哲学,家可以看到,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哲学家们争论的问题始终没有确定性的答案。家争论的总是那些老问题,例如,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质性的微粒,还是精神性的概念?世界的规律到底是客观固有的,还是人类思维的结果?真理性的知识到底是来自经验归纳,还是来自理性演绎?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是永远没有确定性答案的,因此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一些永恒性问题。

我刚才说了,历史上一个一个踌躇满志的哲学家们,当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些永恒性问题时,他们的答案很快就会被一批后起的哲学家们所否定。这就注定了我们只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否定的过程中来把握哲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直截了当地对哲学下一个定义,要想用一句话来说明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至少我觉得自己是无法言说的。如果必须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也只能说,哲学就是一种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就是对那些永无确定性答案的形而上学问题的一种执着追问。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只能从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上来加以考察。哲学的性质取决于它的对象。那么,哲学到底是探讨什么的一门学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思考一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

02

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分裂

人作为一种特定的动物,与其他动物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当然,我们可以列举出人的许多特点,比如,人是有理性的,人是社会动物,人会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等,但是如果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我们发现,人和动物有一个很的区别,那就是人总是喜欢追问事物的本质。人和动物一样,都关注现象,但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关注现象之外,人还老是喜欢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

相对于现象而言,人甚至更加注重本质。动物从来不追问本质,本质对于动物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一只老鼠在一只猫眼里,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已经没有成人礼了。这些仪式讲究很多、流程复杂,猫扑上去把它抓住、吃掉,事情就完了,问题就解决了。猫在面对一只老鼠的时候,从来不会去思考“老鼠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猫来说,老鼠就是一个纯粹的现象,根本就无所谓本质可言。

但是我们人类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与动物很不相同的。人在面对着各种事物的时候,总是要寻找这些事物背后所潜藏着的本质性的东西,即所谓的内在规律。乃至于当我们面对千世界的各种现象时,我们总是禁不住要问,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当我们这样提问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解决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万事万物真的具有某种本质,还是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赋予了它们某种本质?换句话说,所谓本质究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客观属性,还是我们人类思维的一种主观惯?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对于我们的思维惯来说,就具有一种挑战性。如果事物本身就具有客观本质,那么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能力恰恰说明我们人类比一般动物更加高明;但是,如果所谓本质只是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的一种思维惯,那么我们人类很可能就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当然,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比较确定的,我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种答案。但是,从第二种答案的角度来思考一下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家可以试着想想,或许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无所谓本质,但是我们人却是这样的一种动物,我们的脑被构造成这样一种状况,以至我们老是喜欢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弄得复杂化。于是,当我们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感性现象时,我们就总是禁不住要追问:它的本质是什么?潜藏在那感性现象背后的抽象规律是什么?我们喜欢追问这样的问题,正是这种追问惯使我们有了哲学。

对于我刚才所提出的两种观点,究竟谁对谁错,我看很难简单断定,你们可以自己选择答案。事实上,西方哲学史中早就有过这样的分歧。好像越到现代,人们就越倾向于现象学,越对所谓客观本质持一种怀疑态度。现代的哲学家们似乎更愿意相信,真实的世界说到底就是那个呈现出来的现象世界,至于所谓的本质,在很程度上不过是人们主观虚构的一个结果。所以我们说,20世纪的西方哲学纷纷走向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把本质给抛弃了。而传统的哲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到黑格尔哲学,都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本质主义哲学。

那么,什么叫作本质主义呢?就是从古希腊哲学一直到19世纪的黑格尔哲学,它们都有一个固定的情结,那就是它们都喜欢追问事物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和现象相比较,本质最的一个特点就是:本质是唯一无二的、不变不动的、不生不灭的,而现象总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转瞬即逝。一代一代的人活着,一代一代的人死了,但是当哲学家们探讨人的本质的时候,那个本质绝不因为亚里士多德死了或者活着,而有所改变。因为本质是一个一般性的东西,这个一般性的东西并不因为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生死而有所改变。事实上,这个所谓的本质通常是哲学家们抽象思维的结果,它被哲学家们从生动具体的现象中剥离出来,并且被当作转瞬即逝的现象背后的不变不动、不生不灭的唯一真理。

于是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二元分裂,也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现象被看作浅薄的甚至虚假的东西,而本质则被当作真正实在性的和决定性的东西。本体论上的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也导致了认识论上的意见与真理的对立,关于现象的知识被看作肤浅的意见,而关于本质的知识才是真理。在这种现象与本质相对立的二元分裂中,哲学家们纷纷把眼光投向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那个实在性的东西,这就是古往今来本质主义共同的做法。

03

哲学也许是人类给自己挖的陷阱

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本质主义的。比如说,在我们通常的哲学理解中,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精神,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通过抽象的思想才能把握到的东西,它们都是一些抽象的哲学概念,而这种概念性的东西被说成是决定着那些活跃的、感性的、丰富的现象的终极性东西。这种抽象的本质概念是哲学家们所真正关注的,它们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实在。这种强调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坚持本质决定现象或存在的哲学观点,就叫作本质主义或实在论。

但是,20世纪的哲学却是反本质主义的,20世纪的哲学标榜自己已经达到了一种自觉,它们认为所谓的本质或者实在很可能只是我们人类思维杜撰出来的一种假象,真正可验证的、明证性的东西只有那些现象。翻开历史上的任何一本哲学著作,我们都会看到,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争论的绝对不是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本质。你说这个本质是物质,他说这个本质是精神,争论了2000多年,至今还是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的哲学家们就发现,这些关于本质的争论都是一些无聊的争论,本质本身可能就是人类思维杜撰出来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我们说20世纪的哲学确实达到了一种彻悟的水平,它们公然主张人类没有必要再追问本质了,家只需关注现象或者存在就够了。这种见解确实表现了现代哲学的明智之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恰恰也是哲学的一种悲哀。

我认为,无论本质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还是人类主观思维的一种杜撰,它永远都是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哲学注定了是一种关于本质的思维,注定了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超越性,舍此就不能再被称为哲学。也就是说,即使所谓的本质可能是我们人类思维杜撰的结果,哲学也只能锲而不舍地不断追问本质性的东西。因为我们人类被注定了是一种具有超越倾向的动物,形而上学性恰恰就是人类之神性的体现。这正是人类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根本所在。世界本身是否具有本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人类是一种喜欢追问本质的生灵,所以在我们的眼里,现象背后总是有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在期待着我们去解蔽、去言说。也许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这却是一场崇高的悲剧,它昭示着一种深邃玄奥的命运。

我们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我们总是要在简单的生活中去发掘深刻的寓意,总是不安于动物式的轻松而要去追求神性的沉重。其实家想想,人如果不去追问现象世界背后的那些虚无缥缈的本质,他会活得很轻松、很轻松,轻松得就像一个动物一样。一只猫或者一只狗活得非常轻松,因为它们从来不去思考形而上学的问题,从来不去追问事物的本质。对它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是堆偶然堆砌的现象,世界的全意义就体现在那些生动具体的现象中。动物不是本质主义者,而是现象学家,它们不关注抽象的哲学问题,所以动物比我们人类活得轻松多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本身也许就是一个误会,是我们人类给自己挖下的一个陷阱。我们不满足于现象世界的浮土,固执地要去探寻本质的无底深渊。但是我却坚持认为,这个陷阱是人类必须挖的,而且,这个陷阱恰恰体现了人的神性之所在。所以,在我引导家进入西方哲学圣殿的入口处,在这个哲学导论中,我就要给家灌输一种悲剧意识,要明确地告诉家,哲学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这场悲剧固然是悲惨的,但是它却是我们人类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命运。

如果哲学是人类无法逃遁的一场必然性的悲剧,那么它就具有了几分崇高的色彩。如果我们把哲学当作一场严肃的悲剧来对待,我们实际上就已经超越了悲剧。所以这样看来,问题并不在于悲剧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待悲剧的态度,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悲剧。既然哲学注定了是人类的一场自我否定和自我升华的悲剧,那么它同时也昭示着人类的神性和希望之光。

摘编/排版:九筒

配图来源:源自网络

限时两本包邮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标签:哲学 memes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IT百科:

华为手机怎么添加动车 小米手机应用耗电怎么关闭 三星nx1000怎么连接苹果手机


网者头条:

小熊星座获得的奖项有什么 属马的人是怎么吃东西的 做梦海里游泳什么意思 汽车监测站起名字叫什么


王哲博客:新的网站该怎样优化 seo角度给网站提意见

相关文章

文化自觉,以思想引领价值观重塑

以下是一篇关于"文化自觉,以思想引领重塑"的文章(约850字):文化自觉,以思想引领重塑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社会多元化等趋势不断演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