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思想文化网 >> 思想

获孔子点赞从《论语》中汲取人生前进的力量他岳父

获孔子点赞从《论语》中汲取人生前进的力量他岳父

值得做的事情很多,其中包括孔子麾下的72贤人以及3000弟子。由于孔子的显赫地位,但我一生或许做不了几件;

值得读的书更多,因此他的72贤人徒弟也个个受人尊敬。在孔子的72贤人中,但我一生或许也读不了几本。

但是有一件事非常自豪,有一位徒弟比较特别:在史书中的存在感非常低,那就是我认真地读过《论语》。

没有《论语》,只说了20个字就获得了孔子的点赞,我的哀伤将远远胜过欣喜,岳父还是商朝王族的后裔,

没有孔子,后来也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对于信奉儒家学说的人来说,寡淡乏味将陪伴茫然的一生。

读懂《论语》,孔子不但是儒家学说的掌门人,领悟孔子思想,而且还是位如同神一般的存在;而孔子的72贤人徒弟就是只比神稍微低一级的光辉存在。孔子的72贤人中有位叫做南宫适的徒弟,实践他的教导,他在历史上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品味他的智慧,然而却在史书中没啥存在感,这才真正发现身为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01邂逅

记得初读《论语》是在小学。

一句“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张并不算特别清晰的造像图,让我对孔夫子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孔子造像

无奈,上世纪80年代初,课本中的传统内容实在太少,《论语》这种经典著作,我们也仅仅学了三则而已。

再后来,偶然在旧书摊上读到一本《三字经》: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这简单的十二个字,就成为我少儿时代对《论语》的全理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民刚从“文化”的浩劫中走出来,“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在多数人脑海中还有挥之不去的影响。

一些前辈们一说到孔子,便不屑道:“那个孔老二,封建社会的代表,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我看着依稀可辨的孔子造像,懵懵懂懂地感觉:这位老夫子应该是一个和蔼和亲的长者,一个循循善诱的师者吧。

再次系统接触《论语》,已是二十多年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国学热”的浪潮随着央视《百家讲坛》席卷而来。

于丹《论语心得》

其中就有于丹的《论语心得》,于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文辞和对《论语》富有现代气息一针见血的感悟,再次点燃了我对这经典的渴望与。

02重逢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灵光乍现:何不重读《论语》,并将有关的注疏、解释类书籍都找来研,彻底地过把瘾?

说做便做。

来到陕西图书馆,在电子搜索引擎中输入“论语”两字。

结果吓我一跳,密密麻麻整整十多页的图书信息,粗略一算,至少300本。

除去版本不同的,内容重复的,概也有150本上下。

这里面,从汉代开始,一直到魏晋、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国、近代,再到日本、台湾。

几乎历朝历代,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学者、作家,都有与《论语》相关的作品问世流传。

我用了近两年时间,从中挑选了三十多有代表性的注疏和译注,

包括:

汉代孔安国《论语训解》

唐代韩愈《论语笔解》

宋代何晏的《论语注疏》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以及近、现代的南怀瑾、钱穆、梁漱溟、李泽厚、杨伯峻、李零等学者的《论语》相关著作。

笔者书柜一角

这样一本一本坚持读下来,可谓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我觉得,只要愿意读,《论语》其实并不特别难读懂,阅读的过程,可能带来愉悦,甚至能够有所会心。

更加重要的是,孔夫子的形象在《论语》文本中,在历代名家的注解下,也逐渐清晰起来。

孔子做人很成功,做事也很成功。

他是一个好老师、好学者;也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功千秋的思想家。

他也失败过,也曾被人嘲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那一次,是在春秋时的郑国吧。

孔子与学生走散了,独自流荡在城门口。

学生们都在找他。有人告诉他的学生,“有一个高个的老头气喘吁吁地像一条丧家犬,站在东门外。”

电影《孔子》剧照

学生找到夫子后告诉他,孔子高兴地说:“什么?说我是一条丧家之犬吗?真像,真像啊!哈哈”

孔夫子的这种乐观向上,着实让人着迷,他对我最的吸引力,就是这种“生命情怀”。

至善、温润、宽厚、乐观、向上,这才是真实的孔子,这个真性情的夫子形象,让我永远感到温暖和真切。

03镜鉴

一本《论语》,从头上看仅15000字,但体思精,精辟地阐述了人生哲理,合理规范了人生准则。

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相呼应,无论你几岁,身处何方,只要你有需要解决的人生困扰,就一定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

那时,我作为一个学毕业刚进入社会的热血青年,折腾几年下来,饱尝了事业的挫折,也经历了感情的苦楚。

但是每遇困顿之时,《论语》都给了我最为有力的支撑。

比如,人生志向方面,它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道德修养方面,它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待人处事方面,它指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不论何时何地,都能让我感动涕零的,还是孔子辞官周游列国的往事。

周游列国十四年,他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

这个年龄,即便在交通、医疗、通讯等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今天,似乎也不适合在外流浪了。

但是孔子,这么一位圣哲,却把垂暮之年交付于漫漫无休止的长途跋涉,着实让人震撼。

更加让人震撼的,是他这十四年间遇到的,有冷眼、有嘲讽,有摇头、有威胁,甚至几次都面临生死考验。

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让他停步。

现在流行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千年前的孔子,可谓二者得兼。

年年月月在路上,总有一种鸿蒙般的力量在支持着他。

有一天,他们师徒从陈国到蔡国,不幸半路陷入了两国战场,家近七天没有吃饭了。

陈蔡绝粮

孔子对学生们说:“我们不是老虎,也不是犀牛,为什么总在野外流浪呢?”

子路说:“恐怕是我们德行修养还不够吧,人家不相信我们;或者是我们智慧不够,人家难以实行我们的主张。”

孔子并不同意:“如果德行好别人就相信,为什么伯夷、叔齐会饿死?如果智慧足够,为什么比干会掉?

子贡说:“可能是老师您的理想太高了,所以到处不能相容。老师能否将理想标准降低一些?”

孔子回答:“最好的农民不一定有最好的收成,最好的工匠也不一定总能让人满意。一个人即使能把自己的学说有序传播,也不一定能被人接受啊!

你如果不完善自己的学说,只追求世人的接受,志向就太低了!”

颜回说:“老师理想高远,别人不容,这才是君子本色。

如果我们学说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学说完善而别人不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

孔子这回满意了,逗趣地说:“你这个颜家后生啊,什么时候有了钱,我来给你作账房先生吧!”

这才是器之成!

这才是匠之门!

04感悟

每每翻看《论语》,读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都有种瞬间被电击中的感觉,原来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痛苦和担忧,孔子在千年前就经历过了。

对我而言或许只是事业、生活、感情上的挫折。

但在孔子所处的春秋乱世,或许就是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考验。

从这以后,我遇到再的困难,几乎没有因为焦虑而失眠过。

因为“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哉”

因为“仁者无敌”

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的场景是真实生动的

《论语》的语言是独到精辟的

《论语》的理念是横贯千古的

我常常想,如果人人能得《论语》而遵奉之、代入之、实践之,天下还会有恶吗?

人间还会有纷争吗?

《论语·八佾》篇有言: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意思是说,仪这个地方的长官听说孔子来了,要求见他。

经孔门弟子引入拜见后,出来对弟子们说:

“你们何必担心会丧失什么呢?天下无道已经久了,上天会让你们的老师作为警铃!”

这句话真的就是一个预言,孔子在世时,凭借个人崇高的德行修养凝聚了群优秀子弟。

他们共同进行人生的思索,提出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当孔子逝世后的两千五百余年里,他已然成为的一面旗帜,将“仁”的光辉照向四面八方。

两千多年了,孔子这柄“木铎”一直在黙黙地召唤着我们,凝聚着我们。

不管天涯海角,不管异地他乡;

只要响应夫子的木铎,我们就能在这声音中找到自己的志向与理想;

找到自己的与同胞。

文武之道,不坠于地

天下归仁,仁者无敌

孔子虽死,

论语不朽。

标签:论语 孔子 老夫子



IT百科:

交换机运行stp怎么选举跟桥 中国移动光猫怎么换 苹果手机怎么播放小米wifi


网者头条:

申通快递为什么会发债 为什么韵达快递会停运 面食钓鱼有什么讲究吗 游泳为什么减肥


王哲博客:linux锁屏怎么操作 seo站内优化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