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思想文化网 >> 思想

肯定不知道王阳明的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区别中国古

肯定不知道王阳明的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区别古

“无善无恶心之体,不越路而与人言”中的“先生”便是指年长的教育者。第二种 师保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师有保,知善知恶是良知,统称“师保”。第三种 学博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智慧出自明朝儒王阳明之口,掌以五经教授学生,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后泛称学官为“学博”。第四种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在学术思想史上继承了宋代儒陆九渊的心学,因这些职位负责教太子,并以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加以完善,所以“师傅”也是老师的代称。第五种 山长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五代十国时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由此在哲学史上自成一个体系,受业者众多,并且引起了巨的反响,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便成为教师的一种尊称。第六种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形成了极的影响力。

王阳明的学说最初是来自孔子的仁学和论语的心性论,就像他所提出的良知、良能、诚意、明德、亲民等思想,基本上都源自儒家的《孟子》《学》。

而王阳明在心学之中,也重点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并认为良知是天理,要求人们在学知识的同时,首先是认识和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并推及至自己内心的良知,并且将良知发展到人生的事事物物,在针对于心性的修行上面,更是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详细聊一下王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之间的区别。

宋明理学首先提出的就是“存天理,去人欲”,这是理学的一个思想底色,他们认为人欲是恶的根源,而天理是善的本源,所以只有去除了人欲,去除私心之后才能保留天理,并且存养天理,并使得天理运用到事物中。

王阳明的心学与这一个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王阳明却反对程颐和朱熹所提出的通过事物去追求真理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

王阳明在为学初期,并不反对理学,而且他熟读朱熹的书,并且想依此格物,为了实践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有一次还希望格尽竹子之理,谁知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自己还累得病倒了。

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而从此之后,王阳明对于格物的学说也有了一些怀疑。后来他深入佛老之道也没有什么收获,最后还是在贵州龙场极其苦难的状态下,有所顿悟,并提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他认为,格物致知的根本也就是在,“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基础上,只需要“反求诸己”,而不需要“求诸万物”,这个事情也是非常有名的龙场悟道的事情。

而从此之后,王阳明则认为,凡事都可以在自己内心去寻找一个道理,在自己的内心用这个道理去化育宇宙中的天地万物。

到了这种状态的时候,王阳明还认为朱熹所提出的先知后行的道理,不够注重身心修养,所以容易造成在道德修养方面自行脱离,于是在理学的基础上开展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也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并进。

王阳明认为,只要知道这个道理,从心念发动的那一刻就要开始实行,如果只是知道念头中还保留着对于事物的参与,那么这就不算真正的知道,或者了解了某一个道德却没有去实行的时候,也不算真正的知道。

因为真正的知道是离不开实践的,这也是知行合一的智慧核心所在。

而陆九渊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和当时的朱熹齐名,史称为“朱陆”,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鼻祖,而王阳明发展的心学和陆九渊发展的心学,也被称为哲学史上的陆王学派,对近代的理学也产生了非常的影响。

陆九渊的心学也是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和王阳明提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也是同出一辙的。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天理都在人的心中,只要通过它,人们自然能够感知和判断自己在生活中的样子,甚至以此推知去处理问题的问题,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过程,也是成就人生的一个过程。

而开篇所说的四句教,就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师有保,知善知恶是良知,统称“师保”。第三种 学博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为善去恶是格物。

作者|墨书国学

标签:王阳明 陆九渊 朱熹



IT百科:

学会计要买什么样的笔记本 平板电脑看直播怎么弄的 怎么找到跟主板合适的cpu


网者头条:

睡觉没有做梦是什么问题 学校操场场起名字叫什么 古董衣从哪买衣服便宜 河南高峰字画多少钱


相关文章

大脑启迪:思想发展与文化传承

脑启迪:思想发展与文化传承人类的脑是一个复杂精密的器官,不仅掌控着生命的各项基本功能,还是人类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源泉。通过脑的运作,人类得以认知世界、思考问题、创造知识,并将其传承于后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