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思想文化网 >> 人文

讨厌林徽因赣州为什么要研究宋城文化?民国中

讨厌林徽因赣州为什么要研究宋城文化?民国中

△建春门 温瑞荣摄

宋城文化的尴尬

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阳明文化是赣南的四张特色文化品牌。其中,因为她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对林徽因极尽明暗箭,客家文化是赣南的基底文化,足以证明冰心对林徽因嫉妒有多深。但说到底,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研究宣传以来,谁都羡慕英才,业已深入人心,谁也都嫉妒英才。冰心不是圣人,硕果累累,她和林徽因之间,并有常设机构,在文坛上属于相互竞争的关系。所以,近年来,如果非要说冰心讨厌林徽因,虽有所弱化,那么极有可能是以下三点原因导致的:一、两人确实有竞争关系林徽因美貌有才,但已形成共识;红色文化是赣南传统的主旋律文化,能词擅赋,自20世纪70年代各县“宣办”以来,是上世纪文坛不可多得的才女。冰心呢?她同样也是一个才女。才女和才女之间,对它的研究宣传活动持续深入,呈现良好发展势;阳明文化是赣南的名人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自2015年以来,赣南已开展了三次全国性学术,并开展了众多的区域性研究宣传活动和基础设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成就斐然。

相比之下,宋城文化却有些相形见绌。这里所说的宋城文化,是指发生在以宋代赣州为主的城市历史文化,虽然它与客家文化一样早在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并在1994年举办过盛的宋城文化节和学术研讨会,是赣南四张文化品牌中,在赣州举行得最早最隆重的活动,那时比客家文化还风光。但似乎就停止于此,再也没有过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学术活动,至今有关宋城文化的资料,基本上还是这期间的研究成果。代表作如1999年出版的已故李海根先生《赣州史话》,观察20多年来,研究宋城文化的本地学者,恐尚无出其右者。

宋城赣州的历史地位及遗存

△吴运江供图

自高琰永和五年(349)将南康郡治地从雩都迁到章、贡二水间后,一直到北宋初,赣州都是整个赣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宋淳化元年(990)因赣南交通位置突显,划出三县在今余设南安军。在两宋交接年间,赣州取得短暂的经济辉煌后,经济地位虽下滑,但政治地位却又彰显出来。

元代至元十五年至十六年(1277——1279)在赣州设“江西行”,辖江西、福建、广东三;明代在赣州设“岭北道”,分守或分巡、兵备赣州府和南安府,弘治八年(1495)又在赣州设“南赣巡抚”辖闽、粤、赣、湘四交界的八府一州;清康熙三年(1664)撤并南赣巡抚后,在赣州设“吉南赣宁道”辖吉安、南安、赣州、宁都四府州。

也就是说,赣州在元、明、清时代,致都是副级及以上的都市。

01

彪炳史册的经济成就

据宋《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北宋熙宁十年,江西13州、军商税统计,虔州在城(即城区)是39887.67贯,排第二的是洪州在城(南昌城区)28904.68贯,比洪州高38%。在全国285个州军级城市中的排名,当时将商税等级分为一等(5-10万贯)的城市总共有11个,二等(3-5万贯)的有30个。其中江南西路只有虔州是二等,在这30个城市中排名第7,也就是说全国商税收入排第18名,这概就是赣州宣传说宋代赣州是全国36州之一的由来。同上书,七里镇窑务商税是2887.89贯,仅低于景德镇的3337.95贯,而高于永和镇(吉州窑)的1712.42贯。

△万幼楠供图

在《文献通考》、《江西通志•北宋卷》中还载有:宋天禧末年(1021),统计全国10多个州总共造船2916艘,其中虔州605艘,占比21%,居诸路州之首。宋观二年(1108)至庆元元年(1195),在赣州还设有铸钱院(监),今水西铁屎岭菜地尚存遗址。对此,《宋史•食货•钱币下二》还载有:“绍兴初(1131),并广宁监(在今九江市南,北宋重要铸钱基地)于虔州”,说明两宋之交,赣州是重要的造币基地。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虔州的泥片茶,在《宋史·食货·茶上》排列在全国十三个重要片茶产地之首。宋《太平寰宇记》认为是“香味第一,最难得”的原因,价格“自六十五钱至二百五钱有五十五等”,宋《鸡肋编》还介绍上犹产一种“茶磨”,价值竟达5千余钱。

△宋代上犹茶磨 万幼楠供图

赣南由于地处四交汇的边远山区,在经济方面就本而言,历史上分时间都处于欠发达地区。可在两宋期间,赣州却取得了领先全的经济成就,可谓极盛矣。

华南理工学建筑学博士吴运江认为,宋代的赣州,城内万家鳞栉,岁无饥乏之忧;市井鬻茶贩瓷,民有铜盐之饶;江上渔舟唱晚,尽显舟船之利,繁华反胜于后世。反映出宋代的江西就有两个中心,政治、文化中心在洪州,而商品转运、交易中心在虔州。

02

底蕴深厚的城规文化

赣州城选址于三条山余脉收结和三条江交汇处,周边环境有三山(东武夷—储山,南九连—崆峒山,西罗霄—三阳山)、三江(贡、章、赣)、三潭(汶、欧、储)、三塔(贡江龙凤、章江庄埠——毁于、赣江玉虹)、三角(老城平面为三角形,故有营角上对欧潭,磨角上对汶潭,龟角尾对储潭之说)与之相互对景和呼应的空间视廊。可谓天设地工补,鬼斧神工尽善美,反映了先辈们非凡的规划智慧和生态审美观。

△吴运江供图

古城三易其址,最后定址于章贡二水之间,这是历史发展的选择。赣州城从东晋高琰城的0.1平方公里(赣县此时应尚未附廓,还在水东的葛老城)、发展到南朝陈霸先的1平方公里、唐末卢光稠的3.2平方公里,再到2035年320平方公里;赣州从最初的撮尔山城,到唐末的濒江之城,再到宋以后的跨江之城,这种发展态势,似乎我们的先辈早就规划好了。

1500年未改址的赣州老城,既保留了隋唐之前流行的“十”字街(如西津——章贡路和——文清路,北端为衙门,左右为东市、西市)城市格,又保存下宋代的“六街”(阳、横、阴、长、斜、剑)和明清“三十六条七十二条巷”的城市格。吴运江先生在《从“山城”到“江城”——唐宋赣州城市空间形态和主轴线演变研究》一文中认为,老城的轴线也同时经过三次改变:晋至南朝城市主轴为东北--西南向,即背靠赣江,面向郁孤台;唐末五代城市主轴为南北向,即背靠郁孤台沿阳街直对崆峒山;而宋元以后,城市转轴为坐西北朝东南,即背靠郁孤台面向贡江。整个城市的历史脉络和肌理皆依稀可读,殊为全国独有,好像就是一座可以活态展示城市规划的历史博物馆。

△万幼楠供图

赣州话,不知道形成于何时,虽说只是方言,却似乎也是城市规划。因为它只流行于城内,成为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别,它可能是我国流行面积最小的方言岛。赣州话好听易懂,曾几何时,多少人以能讲赣州话而自豪,又曾为多少属县人所景仰。这是一种可以聆听的乡愁,如若用赣州话整理出诸如“三山五岭八景台……”以及“好笑好笑真好笑,有庙无神、有神无庙,庙对庙、庙连庙、庙叠庙、庙重庙,赣州城里到底有几座庙,天王老子也不知道”这类能反映城市最早地形地貌状态和城建布的城厢童谣俚语,其实,就是口述文物、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近年来棚户区和老旧住宅的改造深入,原住民逐渐稀释到周边新社区中,赣州话日臻式微,成为濒危方言,如若无保护措施,应不出20年便将消失。

03

众多稀有的文物古迹

赣州老城1994年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拥有南市街、灶儿巷、郁孤台、姚衙前、慈姑岭、七里镇六条级历史文化街区。城区及三江六岸区域,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级12处、市级28处、已公布挂牌的历史建筑362处。此外,还有文物普查登记点100余处。这在全设区市中绝无仅有,全国也属罕见,如此丰富而又集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几乎就是一座文物宝库。

△万幼楠供图

可是,我们对此开展的研究和宣传却还并不对称,现在利用和宣传的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申报时初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就拿6处国保单位来说吧,5处都是宋代原构,宋文化之深于此也可见一斑。但是,他们的许多历史谜题及历史价值,我们其实并未深挖甚至还不了解。如:通天岩石窟为什么97%都是罗汉像?摩崖石刻自宋至民国,各朝纪年和题刻铭文众多,内容极其丰富,历史信息量巨。据已故原通天岩管理所首任所长夏金瑞先生的调查,仅是为官员、游人从事雕刻的宋代小石匠就有冯知古、李文、林贡、何彦等19人,人物的故事就很多了。然而,近30年来再没有人去研究和梳理。

赣州城墙,是因防洪而率先用砖构城,也是因防洪需要得以保存至今。我们应更重视它在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它积累的成就和经验研究。据吴运江博士论文《赣州古城发展及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统计:历代赣州城有记载的水灾就有25次,自孔宗翰改砌砖城后历代的修损就达65次。

慈云寺塔,更应关注它背后的佛教意义。赣南五座北宋楼阁式佛塔皆有绝对纪年,又以慈云寺塔最早,约占全宋塔数的五分之四,若以没有历史年代争议而言,全宋塔皆在赣南!可是,自南宋后,赣南却停止了建塔行为,甚至连名僧名寺都没有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唐宋形成的禅宗五家七宗发祥地,居然分布在环赣南的粤北、湘南、萍乡、宜春、吉安和抚州地区,惟独避开赣南,这是为什么?还有慈云寺塔神秘暗龛及其出土文物的探讨等,均存广阔和纵深的研究空间。

△慈云寺塔 钟瑞龙供图

七里镇窑的文化,我们不必与汝、官、哥、钧、定宋代名窑等比艺术高度,但可以与之比产量,比产品的丰富,比烧造时间的长度。

至于近10年来,知名度很高的福寿沟,我们说它是一项“集坑、塘、江、河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城市下水道,也是我国现存古代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文物孤例”。然而,我们至今都不太清楚,它到底是怎样与“水塘”连接的?也不知道宋代的“水窗”究竟怎样构造?以及现存福寿沟的具体空间走向、长度如何?

04

名人荟萃的历史高峰

宋代是赣南古代唯一出现名人云集的历史高峰。就与赣州人和事有关并具有影响而言,像周敦颐、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这类人物,不仅是宋代知名度的顶级名人,也是整个史上的顶级名人;知名度低一档的应是赵抃、孔宗翰、刘彝、杨万里、洪迈、隆祐太后等;再次一档的则恐为刘瑾(首先架设赣州浮桥者)、聂子述(《郁孤台法帖》辑刻者)、杨时(理学儒)、邹应龙(以直龙图阁学士改知赣州,后官至户尚书、中书舍人等职)、明鉴(宋慈云寺长老,劝缘募资通天岩造像,与苏东坡、黄庭坚在赣州有诗文唱和)等等。

△通天岩石窟 温瑞荣摄

此外,赣州本地历史上最有名的3个人也出在宋代,即阳孝本、曾文清、池梦鲤。前二人事略《宋史》有传,赣州市本级历史上载入正史(《宋史》载:阳孝本,“虔州赣人”;曾文清“其先赣州人“)和入配文庙乡贤的也就此二人,后来可与之比肩的恐就清代的宁都三魏了。

名人需要历史沉淀,历久弥坚。据清同治《赣州府志•府名宦》载,隋唐以降列有传记的有:隋代0人,唐代9人、宋代55人、元代9人、明代50人、清代17人。历代的进士,也算是地方名人。赣南各县历史上总共有进士519名,其中宋代286名,占比55%,宋代赣县进士总共67名,占比23%。虽然总成绩在全是垫底的(仅吉水、临川一县的进士,就分别达到555和597名)但在宋代接近居中。

地方名人,与当地的文化教育轻重有关,文化教育的兴衰又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而经济社会发展又与当地人口和地理环境有关。赣县为州府治所,区位优于属县。据明嘉靖《赣州府志》载:南宋宝庆中(1226年)赣州(不含南安军四县)有主、客人口825172人。其中赣县达109823人,此后下滑至明代嘉靖元年(1522)仅53101人,然后再慢慢回升,致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6)才超过南宋人口的历史峰值。

05

赣州复兴的时代需要

今天,赣州从历史上的经济、文化洼地,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格的改变,赣南成为粤港澳湾区、长三角经济区、长株潭集群区之间经济、文化动力的高地。按照委和赣州市委市的目标,赣州要加快融入粤港澳湾区,域副中心城市,并成为赣粤闽湘四通衢区域的中心城市。这从赣州的历史来说,其实是一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高复兴和发展。

△刘念海摄

然而,我们在文化上准备好了吗?届时客人来了我们展示什么?说道什么呢?

从广义的宋城文化来讲,但凡赣南历史上发生的文化,都与赣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不仅包括客家、阳明文化,也包括红色文化。虽说赣州城区属白区,但诸如赣州工农兵代表旧址、赣州特委旧址、楼梯岭会议旧址、谈判旧址、华南会议旧址等,这些最早的、各个红色历史阶段节点的、重要的和事关的一些会议和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赣州城区。而阳明文化的根本是王阳明坐镇赣州领导四八府一州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客家文化的融合、形成也离不开以赣州南赣巡府为核心的领导作用。

因此,赣州城区作为赣南文化旅游的集散中心,高速、高铁、航空便利的最的受益者,本来有宋城文化这样的优质文化资源,已为他市所景慕,更兼具行政、人才、研究和宣传资源的优势。但我们似乎对此关心和下的功夫还不够,有些问题了解还不深、评估还不全面,有的又嫌偏颇不客观。景点的导游、讲解员,还停留在过去肤浅的理解和俗套的讲解中。究其原因,还是研究和重视不够,没有占据学术理论的高位。

几 点 建 议

01

加强主导,相关的学术研究团体

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阳明文化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还是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所以红色文化才能在全国唱响“红色故都”和“红军长征出发地”;客家文化才能被世界客家人认同赣州是“客家摇篮”和“世界最的客家人聚居地”;阳明文化才能被认可是“王阳明立言、立德、立功形成地和致良知思想的成熟地”。这些都是在主导下,通过一次次理论学术研讨会研究和持续坚持宣传的基础上立起来的。

△刘念海摄

因此,建议宋城文化也要像打造红色、客家、阳明文化品牌一样,应在市委市或专院校有关门领导下,相应的学术研究团体,开展有针对性、有可行性的研究和宣传活动,并建立起赣州“宋城文化”的理论高地来。

02

扩宣传,开展古城历史文化的研究

宋城文化,我们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提出来了,而且有一个很响亮的开端,但却是昙花一现,可谓是醒来得早,起来得晚,失之坚持。去年与杭州关于“宋城”注册商标诉讼失败的原因,觉得还是我们没有持续的宣传和官方的常设组织,支持力度不对称,导致连一些文件依据都难找。

此后,有关门,虽时有动作或呐喊两声,终归有气无力,宋城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导致失落民间。期间,主要成果有:谢宗瑶著《赣州城厢古街道》、龚文瑞著《赣州古城地名史话》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水东七里村委会编的《七鲤古镇》等,并在2018了“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自发组织百余位热心宋城文化人士,做了一些工作。但终不系统,没有目标,至今也不清楚“江南宋城”的内核文化是什么?

03

强化保护,做好中心城区的传承和利用工作

开封和杭州称“宋城”,是因为北宋、南宋分别建都于此,但由于黄河改道和城区变迁等原因,宋代的开封和杭州古城,基本上都掩埋在6——11米的地下。而宋代的赣州城没有改变位址,基本上保存下宋代城市肌理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与他们的“宋城文化”价值相比,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所以,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宋城赣州”和赣州“宋城文化”的提出,都是因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文物和历史建筑,这是支撑宋城文化构建的理由和立身之本。

△赣州宋城墙 刘念海摄

可是,我们却也注意到,作为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具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我们对它的关心爱护还远远不够,研究利用不到位,尤其是还有很多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维修,有的残损还十分严重,有的长期废弃没有利用好或者利用不当。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遭到人为破坏、拆除的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历史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历史建筑的形势更为严峻。

04

文旅结合,恢复赣州特色的烟火气息的老城生态

一代代赣州人在此生存繁衍延续千年,而随着老城街巷的搬迁与封存,老城人口散落流失,老街巷也失去了赣州特色的烟火气息和精神阵地,更间接的导致了527栋历史建筑的年久失修甚至倒塌毁灭,更失去了全域旅游的主阵地。于是,恢复老城市井气息与修复古城风貌成为重中之重。

△刘念海摄

赣州古城留不住游客成为事实,当下需引导游客走进街巷,感受赣州特色的市井烟火气息。但基于成本高和单位更迭等原因多年修缮未果。可建议“以修代租”模式,如此可实现引导量社会力量和资金在的引导和规范下,让赣州特色的文化与商业业态再回老街巷,即成为修缮保护古建的生力军,又成为文旅的主阵地。

作者介绍

万幼楠,原赣州市博物馆支、研究馆员、文保工程注册责任设计师。现为文物专家库专家、民居建筑学术学术、江西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赣州市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赣州市规划专家库专家,华南理工学、赣南师范学、江西理工学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赣南客家研究会(联谊会)创始人之一,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享受赣州市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文物保护,出版《古代建筑基础知识》《塔》《牌坊》《赣南围屋研究》《赣南历史建筑研究》《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等专著10余,在《建筑遗产》《华中建筑》《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南方文物》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来源: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

编辑:孙 杰

校审:张小妍

标签:客家文化 吴运江



IT百科:

android打包证书怎么申请 知乎ios能下载吗 路由器灯一直没有亮怎么办


网者头条:

钓鱼不剪铅皮有什么后果 儿童学游泳怎么学 老婆打麻将怎么处罚 乒乓球旋转用什么球拍


王哲博客:钟小琪快手号是什么 许昌seo线上推广技巧

相关文章

人文涵养:打造高雅文化品位

人文涵养:打造高雅文化品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变得日益重要。如何培养和提升自身的人文涵养,塑造高雅的文化品位,已经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首先,提升人文涵养需要从内心深处的修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