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的人文元素城市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其人文特质也应跟上。人文元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分,它不仅影响到城市的整体风貌,也关乎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首先,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南朝四百八十寺,它起源于2000多年前,多少楼台烟雨中”,最早是为了驱邪设置,名列四百八十寺的南京惠济寺,它就是对联。从古代到如今,在宋代曾是“跑马关山门,有很多文人沉醉于这项游戏当中。尤其是在明清时,香火堆成山”,更是很多文人相聚时刻的必备游戏项目。试想,香火从不断,约上几个朋友,要骑着马跑才能把山门关好,在清澈的湖上泛舟,可以想见这座古寺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壮阔。
惠济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镇,面对着远处的青山,始建于南朝,家出上个精妙的对联,历经了北宋、明等朝代的改建修缮,一起做这种文字游戏,直至清咸丰年间的损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千年古刹,这里是众多历史文人留下踪迹的地方,而寺内三棵有着148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撑天覆地”、“千年垂乳”、“雷击复苏”更是令人瞩目。金秋时节,银杏树也进入了最佳观赏期,寺内三棵银杏树落叶满地,把周围点缀得金灿夺目,画家忆君痴迷于银杏,曾寻访过遍及国内外近千棵千年以上古银杏,但对寺内这三棵银杏树,依旧有不一样的感情。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千年古刹】
千年古刹惠济寺,从南朝至今,在千年岁月长河里,留下了一串串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惠济寺始建于南朝,家出上个精妙的对联,初名汤泉禅院,南朝梁武帝被称为“佛心太子”,一生舍身入寺三次,建造了量寺院,和尚不可食肉就是他的规定,而他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虽生于帝王之家,却不喜政治,喜爱文学、旅游,酷爱佛教文化,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选》。云游至汤泉时,爱上了惠济寺,在这里读书之余,便泡温泉煮茗茶,寺院附近原有一昭明太子濯足沐洗过的温泉,后人称为太子汤。
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驾幸汤泉镇,因避讳“汤”字(朱怕汤),遂将汤泉镇改称香泉镇,惠济寺也因此一度易名为香泉寺。
清朝道光年间,邑人毛麟、苏兆奎两人又在惠济寺内创办了一座“英花书院”从此伴随惠济寺阵阵钟馨声的,除了善男信女无声的祷告外,又多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子曰诗云。寺院与书院如此紧密结合,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惠济寺旧存碑刻极多,其中年代最早、且负盛名是南唐所立《汤泉禅院之碑》,该碑为青石质地,下承龟趺,碑首半圆,上有蟠龙浮雕,碑额篆题“汤泉禅院之碑”六字,笔力雄壮遒劲,是为名家手迹。碑文系南唐文苑名流、官至光政殿学士承旨的韩熙载所撰。此外,记载建惠济寺转轮藏殿并供奉银函葬佛舍利事迹的北宋元佑三年刻石及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重建观音宝殿、清康熙二年(1663年)修雄宝殿的题名刻石,更是后人探知惠济寺千年兴衰的实物见证。
【这里一度是北宋文人的聚集地】
惠济寺周围老山环绕,风光旖旎,又是温泉,颇有幽深邃远的文化意境,历史上很多文人纷至沓来,更一度是北宋文人的聚集地。
北宋熙宁年间,漳南道人昭庆来到惠济寺隐居,不久他的朋友孙莘老、秦少游、释参廖三人结伴来访,孙莘老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的岳丈,是宋朝皇祐元年进士,在谏院、集贤院任职,因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被罢官,孙莘老在汤泉游玩时非常喜欢这里的山水景致,第二年便在惠济寺昭明太子手植二松处修筑了“寄老庵”,之后便在此隐居,并嘱咐秦少游为其作了《寄老庵赋》,同时有千古流传的《游汤泉记》问世,秦少游还写下了《题汤泉二首》,将惠济寺的由来说得十分明白,“满斛泠泠注不穷,幻尘干慧洗皆空。法流水接诸天上,神瀵香闻一国中。金粟示为除病恼,跋陀仍已获圆通。马蹄又入风埃去,回首吴吟谢迮翁。温井霜寒碧甃澄,飞尘不动玉奁清。老翁仙去赢骖共,太子东归废沼平。据石聊为宝陀观,决渠还落堰溪声。洗肠灌顶虽殊事,一洗劳生病恼轻。”
秦少游汤泉之行共得诗30多首,当时他只有28岁,苏轼于《汤泉赋》后曾题长跋,《汤泉赋》气势开张,其文曰:“江之滨,东城之野,有泉出焉。……晨夜有声,涵云注玉。此何水也哉?……泓泓涓涓,莫虞岁年,不火而燠,其名汤泉”。秦少游文采绚丽锦绣可见一斑!
此后,王安石、贺铸等文人也相约而来,并留下诗篇,北宋词人贺铸写道《题乌江汤泉寄老庵》:“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行复念斯游,回首怅何许。”
【“银杏圣手”忆君与三棵古银杏的“银杏缘”】
惠济寺里最令人瞩目的还属寺内三棵有着148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分别为“撑天覆地”、“千年垂乳”、“雷击复苏”,相传均为南朝萧梁时期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时手植,北宋的王安石苏轼还曾在树下对弈。
每逢金秋时节,这里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千年古银杏旺盛的生命力。画家忆君被誉为“银杏圣手”,他曾寻访过遍及国内外近千棵千年以上古银杏,但对寺内这三棵银杏树,依旧有不一样的感情,在接受采访时,他向记者回忆起自己与林散之,与这三棵古银杏之前的那段“银杏缘”。
忆君感悟林散之《古银杏行》长诗而创作的《千年垂乳图》
“第一次见到林散之先生是在1978年末接近元旦的时候,当时我跟随我的老师张正吟造访林老,林老看到我手中捏着从路边拣拾来的一片银杏叶,便转身把一幅刚写完不久的接近四尺的整张作品拿出来给我们看。”忆君仔细观摩,作品内容是林老于1945年和1951年秋两次游览惠济寺时因有感三棵千年古银杏而写的《古银杏行》诗作。聊过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位珍爱文物的先生登门恳求,希望林老把早年为惠济寺古银杏写下的诗写成书法作品,以便刻成碑石置于惠济寺。
忆君非常钦佩林老的书法,认为《古银杏行》乃林散之晚年的精品之作,其字数之多对林老来说实属罕见,“以林老的话说,堪称‘平生第一次’”。被深深吸引住的忆君,现在依然记得诗的前两句“汤泉镇阴惠济寺,中有银杏希世瑞”,以及诗的最后两句“我今对树发长叹,苦留怀古几行字”。
那天之后不久,忆君便专程赶往惠济寺,在满目荒凉之中,三棵挺立的古银杏愈发出一派沧桑古意。
多年后忆君又去了惠济寺,在紧挨“延寿宝殿”西侧,他意外发现荒草中埋着一块倒下的碑石,上面密布着行行刻字,仔细看,正是他那年看到的林散之写下的《古银杏行》诗文。面对碑石,忆君很是怅然,“我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碑石在这里”,忆君记得那块《古银杏行》碑石是青石质地,长约二米、宽约一米,厚约二十公分。“尽管它比原作篇幅放了不少,其字也就三四公分小,但不知出自哪位刻石高手”,忆君告诉记者,碑石上的字数虽繁多,但笔意却保有林老书法原作的风韵。
2014年忆君应邀参加了复建惠济寺的书画捐赠活动,让他颇感欣慰的是,《古银杏行》碑石已立于被称为“撑天覆地”的古银杏树东边。2018年忆君再去惠济寺,又发现碑石被加上了一米高的石质基座。
“看到林散之先生书写的《古银杏行》碑石矗立在修复一新的寺院中,我真的很高兴”,忆君笑着说道,语气中依旧是满满的欣慰。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IT百科:
小米手机怎么默认GPS 三星手机游戏音量小怎么办 佳能相机照片11怎么调整
网者头条:
圆通快递为什么暂无物流信息 男生玩手机照片怎么拍的 男生打卡背景墙怎么拍照 网络摄像头怎么拍照
王哲博客:小红书成人店铺是哪个类目 湖南seo入门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