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思想文化网 >> 民俗

你想的那个美文丨生活要有仪式感古代版

一个文人的担当

——读刘正初先生的《浏阳民俗》有感

文/罗柱

刘正初先生是我的同事,给了深闺女子晚上出游的机会。她们可以到街市观赏花灯,也是我多年的好友,尽兴游玩,早在二十年前我就认识他,别人也不会多加苛责。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则表示,那时候他出版了一本佳作《乡土树上的青春果》,在古代,我特意从我所工作的楼古中学搭车一个多小时到浏阳拜会他,元宵节曾有类似“狂欢节”的功能,那时候他在步行街的才常广场办了一个浏阳河文艺工作室,可能给年轻男女提供了相会的机会,他从楼上下来,某些方志中也有过“奔者不禁”之类的记载。但从主要俗上讲,迎了我上去,它与“情人节”关系不。其实,两人谈了很久,除了元宵节外,我带走了他的一些书籍。没有想到十多年后,也有观点认为,我们竟然在一个单位工作,成为了同事。刘正初先生用一些时间来搜集浏阳的民俗文化,他这种执着的精神让我很感动。确实,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除了民间的传承,还要一个专业的人员用文字来记载,因为,时间有时候会改变一切,但文字不会,有些东西终究会保留在书籍里。正如我有个同学所说,文章能传世,功名转眼过。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俗。当这本由浏阳政协主编的刘正初执笔的《浏阳民俗》放在我眼前,一质朴的浏阳民俗文化为我找到了关于浏阳的乡愁和记忆。一个作家也好,一个文人也好,如果不书写自己的家乡,那再美的文字也不真实,也就缺乏了一种情愫,莫言的文字就主要写高密,后来那块地方成为了网红打卡地。贾平凹就专门写商州,写西安,陈忠实就专门写白鹿原,他们的文字都带有着强烈的地方印记。所以,当刘正初拿给我这本《浏阳民俗》,我就感受了一个文人的担当,这种担当就是家乡情怀,说实在的,搜集浏阳民俗过程会非常艰苦且枯燥,很多人会选择写几首诗歌,或写几篇信手拈来的散文,但是静下心来收集浏阳民俗就要耐得住寂寞,甚至要耐得住清贫。

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文明阶段,但是它的社会仍然有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存在,在知识水平上也显然有着“楚河汉界”。从历史文献的资料看,我国至少从商代起就有这种分化的社会状态。单从意识形态看,历史上那些拥有财产、握有权力的上层人士,他们当然拥有符合自己要求和趣味的正统文学。但是,广劳动和老百姓,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观感,也有那从原始社会继承下来的文艺传统,因此,也要产生和享有自己的文化。但是,在旧时代里,上层人士对于这种民间民俗的文学,是不太看重的。但他却是我们民间文化的重要遗产,也就这样慢慢保存了下来。

浏阳历史上长期处于吴文化与楚文化交融之地,社会动荡与民间交往频繁,风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十分明显,因而不同地区的风俗在共性之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浏阳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方言俚语各具特色。全国方言中的三种都是浏阳的主要语言。北乡的永安镇和西乡全境是湘方言地区;南乡和东乡的山区居民多客家人,说客家话;南乡、东乡的平地居民和县城、北乡则操赣方言。各种方言又有语音差别明显的小类别。现浏阳城区以及南乡、北乡、东乡所通行的“浏阳话”,属于赣方言宜(春)浏(阳)片,为浏阳主体通用语言。特点是有入声,但不分阴阳,“百白绿六”等字声调相同。去声也不分阴阳,声母送气都不影响调类分化。浏阳话为湖南最难懂方言之一。

春节是浏阳最为隆重的节日。清同治《浏阳县志》记载:“元日,男女夙兴,肃衣冠,拜先祖毕,然爆竹,向外,曰出行。其卑幼拜尊长,致吉祥语,曰拜年。姻往来错拜,亦然。至上元乃已。”清末至民国时期,浏阳民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开始,到新年正月十五日闹元宵结束,长达二十多天,统称为“过年”。主要的俗有:贴春联、年画、福字;放爆竹、吃年饭、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请春饭等。民间有“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洗腊肉;二十七,洗忧戚;二十八,洗邋遢”的说法。小年过后,人们忙着杀猪、宰鸡、捕鱼、扫“阳尘”、打豆腐、做“发肉”、洗腊味、买年货。

刘正初在作品里写到:扫“阳尘”就是年终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过了小年,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现在我们经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节奏感。那么民俗文化无疑告诉我们怎么去遵循一些礼仪,这些东西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对日常生活中“仪式感”的重视,能够牵引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仪式感也有助于我们跳出线性时间找回生活节奏,有利于我们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和礼仪,于是增加了我们和朋友亲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机会,在参与的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

这些语言和文化来自民间,便于传颂和流传。这些文字能够记录流传下来,自然有他的魅力和生命力。现在很多人都是按照这种民俗来过春节的。

例如北乡有围炉守岁吃风干萝卜炖腊猪脚的俗。萝卜,要在农历十月采收回来,用稻草结绳,拴住萝卜头或尾,挂在屋檐下风干,逐渐排出水分,缩成干瘪的萝卜干,这就是浏阳俗称的“曹”萝卜。猪脚,则选用猪前脚,剁成两半,按照制作腊肉的方法,用盐腌制后洗净、晾干,再挂到火炉房用茶树枝熏制。除夕晚上吃风干萝卜炖猪脚,蕴含着除灾除病的美好祝愿。除夕的下午便把早已准备好的风干萝卜用水泡一泡,将腊猪脚取下来洗净、剁块炖至出白汤,再下风干萝卜煨制。有时候丢几个火红的干辣椒,或加一把油豆腐。守岁时,女主人就把风干萝卜炖猪脚倒进砂锅或炉锅里,挂在通钩上,底下的柴火慢慢将食物加热,让汤汁咕嘟咕嘟翻滚起来,食材交融,香气四溢。抄起碗筷围着火炉快朵颐,这时才进入守岁的。

春节之前,浏阳融媒体就报道了社港过年的一些民俗,在网络上引起了很的反响。说明民俗的一些东西还是很能够引起家的共鸣。

“五四”时期,那些从事新文化活动的学者们,都是具有爱国思想和受过近代西洋文化洗礼的。同时他们又是比较熟悉传统文化的。他们觉得要振兴,必须改民的素质和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最要不得的是上层社会那些附庸风雅的文化。至于民间文化,虽然也有糟粕的分,但却有许多可取的分,甚至还是极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把这种文学创作活动,概括地叫做:“民俗文化学”。也许,广老百姓长期被排斥于文字使用之外,但他们却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还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各种形式的口头文学。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首先提出改良文学的建议,接着陈独秀声喊出“文学”的口号。胡适在《刍议》里,提出改良的“八事”,最后的一事是“不避俗字俗语”。 从这些可以看出,刘正初的文字是贴着地和众的,是为而创作的,正所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

如果要探寻刘正初的写作目的,我想在他的后记中能够找到答案:在浏阳的青山绿水间出生,在浏阳的民风俗韵中成长,写一本系统介绍浏阳民俗的书是我多年的愿望。在政协浏阳市组织编辑出版《浏阳历史文化丛书》之际,我义不容辞承担了《浏阳民俗》一书的撰稿任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爬罗剔抉,在芸芸众生的柴米油盐中刮垢磨光,寻找浏阳民俗文化的点点滴滴。终于完成了这一作品。本书力求立体形象地展示浏阳民俗的方方面面,涵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俗主流,试图再现往昔浏阳先民的生活,回放依稀存在于民众记忆中的故事,寻找我们心中的乡愁。

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哪怕是坐在钢筋水泥建造的城市森林里,我们也不能忘了那脚底的泥巴,和民间那些风俗惯及民间语言。作为浏阳人,我们有自己的乡愁和记忆,很多东西可能随着时间可能会淡化,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浏阳民俗》中找到答案,我们也能够在浏阳民俗文化中找到生活的仪式感和节奏感,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每个家庭书柜中的重要藏书。

标签:浏阳民俗 刘正初 民俗



IT百科:

华为吸顶路由器怎么拆卸 监控交换机怎么走线路视频 怎么提升光猫盒速度


网者头条:

做梦身上背着孩子什么意思 寰起名字有什么意思 手工装裱字画便宜多少钱 昆明去哪买古董书籍


王哲博客:网站优化建设收费情况 网络营销seo优化方案

相关文章

民间神话传说 - 探寻中华文化的源头

民间神话传说:探寻文化的源头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民间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不仅记录了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反映了的念、生活智慧和文化特色。探究这些民间故事,我们得以窥见文化的奥秘与根源。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