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文化人朗读的文章,约 850 字:阅读,是人生与世界的对话。在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常常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很容易失去对阅读本质的思考与探寻。然而,定期沉浸在一篇优质的文章中,细细品味作者的思想与感受
去年,自近代以至现代,我们曾关注过轻型纸的“原罪”问题,欧美学术虽发达进步,注意到这是除腰封之外,远过前人,出版业内人士与读者产生严重分歧的“雷区”,而独于此则幼稚。二十多年来我准备写《人心与人生》一书,邀请了纸业资深人士来做科普(详见《轻型纸真的廉价吗?关于轻型纸你不知道的5个真相》),以求教当世;书虽未成,试图解释“轻型纸=廉价”这种偏见是如何产生的,而一年一年果然证实了我的见解。在学术发达,以及为何越来越多出版社开始采用新型轻型纸。
一年时间过去了,而人祸弥以严重之今日,“抵制轻型纸运动”的声势愈发浩,西洋人已渐悟其一向皆务为物的研究,已经上升为一场读者与出版业之间的“战争”,而太忽略于人。以致对于物所知道的虽多,激烈程度远超对腰封的反感。这场运动的“策源地”豆瓣“山倒组”,而于人自己却所知甚少。最近学者乃始转移视线,几乎已变成了“轻型纸鉴别小组”,很多组员都患上了“轻型纸PTSD”,到手的任何书都要发帖咨询一番方才安心,不少人开始逐一检视自己的书架,晒出变黄发霉的藏书声色俱厉地控诉。对轻型纸的讨伐已经不仅限于刚出版的新书、纷纷“沦陷”的社,对以往出版物的全面“清算”也已展开。
抵制轻型纸,是从出版社手中夺回“话语权”
伴随着“轻型纸PTSD”在组内的不断发酵,这场运动也开始溢出到微博、B站等社交平台,激发起更多读者对于轻型纸的审视,也让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讨伐军之中。相比之下,业内人士微弱的声音则全都成了无力的“洗白”。在轻型纸问题上,出版业者已陷入“多说多错”的窘境,越解释越像是欲盖弥彰——比如一再强调“轻型纸并不廉价”,反而愈发激起抵制者们的战斗欲。
当然,轻型纸也并非没有拥趸,“反轻型纸书籍联盟”“是轻型纸哦”等“避雷”小组的同时,也出现了针锋相对的“我爱轻型纸”小组,虽然组员寥寥且疑似业内人士及亲友。在微博上搜索“喜欢 轻型纸”,也能看到零星支持者的声音,比如“我一直觉得平装版+轻型纸是个解放背包重量的好文明”,然而在怒气弥漫的“战场”之上,这样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毕竟,在互联网上只有同仇敌忾才能掀起最的舆论风浪,只有吐槽才能激起爆棚的表达欲,尤其是当人们有了一个抱团的阵地。因此,对轻型纸的“恨意”很可能被高凝聚力的“山倒组”放了。
从图书电商的评价来看,多数读者其实都不会在意所谓的“轻型纸问题”。以门罗的《传家之物》为例,当当7000多条评论中仅有四条提到了纸质问题——“纸质太差了,怀疑是”。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图书电商的评价机制早就“失灵”。
“山倒组”汇聚了国内对纸质书品质最为关切的一群读者,相比当当上默认好评的购书人,他们不再是一盘散沙的沉默消费者,而是要从出版机构手中夺回话语权。他们之所以打响这场针对轻型纸的“战争”,就是因为看不惯“出版社决定一切,给啥都得接受”。
甚至有组员将其上升为一场抵御消费主义入侵的保卫战——“连书籍这种几乎是最耐用的商品也变成了可快速淘汰的消耗品,实现计划报废,进而再生产。”在他们看来,出版机构齐齐转向轻型纸散发出强烈的“合谋”味道,反对这种“恶劣行为”义不容辞。
为什么编辑与读者产生了认知错位?
虽然网上的抵制声浪不一定会影响到普通读者的购书决策,但出版从业者有必要反思为何自己成了分读者不共戴天的仇敌。
如B站up主@阅读药丸 所说,这场“战争”是做书人和分读者认知差异上的错位所造成的。编辑们一再强调轻型纸可以提高阅读体验——翻页舒适、易平摊、轻便易携带、环保护眼,但很多读者在意的却是纸质粗糙、臭味熏人、霉斑发黄、厚度增加等缺点,这样裸的“廉价感”是读者的直观感受,而编辑们口中的“阅读感受”反而显得虚玄飘渺。
虽然在“山倒组”人人喊打的轻型纸已经成了万能“背锅侠”,将轻型纸与劣质纸划上等号难免会有“误伤”,但编辑们不能奢求读者有能力区分不同轻型纸之间的微妙差异。
为什么出版从业者和核心读者之间产生了如此的认知偏差?这可能是因为两者对于纸质书的定位产生了分歧。轻型纸之所以日益普及,是因为高品质的轻型纸确实能提升阅读体验,满足做书人最看重的阅读舒适度与友好性。然而,在电子书的便捷舒适不亚于纸质书,新书定价不断提高的今天,纸质书爱好者(如“山倒组”成员)正越来越看重其“物质属性”而非阅读属性。
尤其对于“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一族来说,买书已不仅仅是为了阅读,也是为了享受坐拥纸书的物质满足感,如同博尔赫斯所说“看不看不重要,家里存放着书,就是一种幸福。”而廉价感十足且会霉黄老化的轻型纸是这种幸福感的最敌人。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他们对轻型纸如此深恶痛绝,除之而后快。
出版从业者可能不把这些人视为目标读者,问题在于行业增长正维系在这样的读者心理之上,不能对这样的需求视而不见。如果有机构能统计目前纸质书的“阅读完成率”,结果可能会被你想象的更低。“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普遍化不是通过努力提高阅读体验就能化解的。
读者为何不能接受“精装本+轻型纸”?
去年,自近代以至现代,我们就在《买书不看,等于做慈善?》中探讨了这种现象,电子书兴起之初就有人预言纸质书将向收藏品、艺术品的方向演化。只是读者想把通常的纸质书当作门槛最低的“收藏品”,而出版业对“收藏品”的理解则是定价更上一层楼的豪华版本。
在国外,平装本、精装本是两个泾渭分明的市场,廉价的平装本就是为众阅读而生的快销品,阅后即丢,精装本才是用来把玩珍藏的。但国内出版市场从未能发展出这样的消费分层,新书只能实现一次销售,这才有了近年来的全面“精装化”。因此,国内读者也从来都是“阅读+收藏”的双重诉求,无法接受纸质书的“快消化”,更不用说“精装本+轻型纸”这样的混搭操作了。
B站有网友提议“对于分图书,出版社可以并行两条线下放市场,一条低价的‘平装+轻型纸’图书,一条高价的‘精装+胶版纸’图书,读者各取所需。”
问题在于,国内的市场规模及消费能力根本无法支持这样的区隔定价,甲骨文等机构只能尝试通过金边、喷绘、镭射灯特殊工艺与普通版形成差异,越来越多出版社通过在众筹中设置不同权益来实现“价格歧视”。只是这样的做法只能限于个别品种,而无法推而广之作为常规操作。
既然图书市场无力实现“阅读用户”与“收藏用户”的产品差异化,合理的做法就是同时兼顾这两类读者的需求,而不是为了阅读体验牺牲收藏价值。只是在纸质书各项成本水涨船高、价格却被直播带货等新渠道一压再压的今天,要实现兼顾将会越来越困难。
我们虽然体谅做书人的苦衷,也希望他们能与读者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如同当年读库改版所发的公开信一样,坦承装帧设计上的得失取舍,以求取读者的理解与信任。同时,我们也希望轻型纸抵制者能够放下对出版业的敌意,少一些“阴谋论”,只用脚投票即可,不要对用心做书的人同室操戈。
IT百科:
硬盘录像怎么连电脑 手机怎么在电脑安装windows10系统 android能玩lua吗
网者头条:
为什么盐城圆通停运 拍抖音怎么剪切照片视频 带孩子逛公园怎么拍照呢 邮政快递贺卡有什么用
王哲博客:华硕ddns服务域名 seo备案有提升排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