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到现代,人类文明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让我们感受到文明发展的多元魅力。早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就通过洞穴壁画、雕刻等最原始的艺术形式,诠释了生活和自然的关系。这
央广网济南11月27日消息(记者唐磊 见记者潘可鑫)人们想留存的记忆有很多,可以追溯到1985年——黄贻钧、曹鹏、陈燮阳等三位指挥接力,而崔兆森选择把老济南的记忆留存起来。
老济南的第一台电脑是什么样子?第一批缝纫机是什么样子?过去用的“哥”手机是什么样子?从1950年创刊至今的全套《众电影》杂志是什么样子?这些几代济南人的回忆都可以在济南齐泉博物馆里找到答案,带领上交,而它的主人就是崔兆森。
崔兆森,在上海音乐演出了“全套贝多芬交响曲”。“一套贝多芬4块8毛钱,1947年出生。1994年,排队的乐迷人山人海,他开始收藏自家老物件和生活档案资料,绕着音乐好几圈,后来自办家庭博物馆,就为买这套票子。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向社会免费,很多人开始真正喜欢上交响乐,每年观众有数千人,走进古典音乐殿堂。”曹文炳当年27岁,2018年获得“济南好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说起收藏,至今还记得,许多人都以为是为了增值、投资,指挥家曹鹏的脚骨折了,但是我的收藏不是文玩珍品,都是我们寻常百姓家曾经使用过却早已淘汰的老物件,是为了记录我生活的点滴、记录我的一辈子。”崔兆森告诉记者。在这间屋子中走上一圈,仿佛走过济南几十年的历史变迁,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
崔兆森和他的博物馆(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收藏的老钟表和电话(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收藏的带锔子的碗(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母亲当年做针线活用的箩筐(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收藏的手机(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母亲的嫁妆(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介绍,齐泉博物馆有14000多件藏品,“这些藏品中有我小时候用过的带锔子的碗盘、有母亲当年做针线活用的箩筐、有过去的嫁妆,有父母、我及女儿三辈人的语文课本,有1992年的‘哥’手机,甚至有从1950年创刊至今的全套《众电影》杂志……”崔兆森告诉记者。
最珍贵的收藏——写了51年的日记
崔兆森写了51年的日记(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的第一篇日记(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1968年,21岁的崔兆森被分配到济南日报社编辑资料室工作,在资料室两年的工作经验让崔兆森养成了积累、整理、收藏资料的惯。1970年崔兆森入伍后,这种惯得到进一步强化。从入伍第一天,崔兆森就坚持每天写日记,一写就是51年,如今已经写了119本。“这是我最珍贵的收藏,也是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存在让我的每一天都没有被尘埃覆盖。从社会数据来讲,这个日记也记录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崔兆森告诉记者。
传递感情的书信
崔兆森收藏的书信(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1970年,崔兆森参军入伍时,写书信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崔兆森每周都会给家里写信,寄托思念之情。在当时,写信、寄信、盼信、拆信到回信,每一个过程都让崔兆森充满期待,也让他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感觉。
除了家书,崔兆森保存了自1970年之后收到的所有信件,他按照年份和时间一一排列整齐,他说里面记录着他复杂而深刻的感情。崔兆森介绍,他写的最后一封书信是1999年12月2日写给他在国外求学的女儿,最后由于寄件不便,没有发出去。后来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与家人的沟通工具也从书信变成了手机,而书信则成了他馆中记录岁月变迁的“见证者”。
始于爱好的收藏——《众电影》
崔兆森收藏的全套《众电影》杂志(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收藏的《众电影》杂志(央广网见记者潘可鑫摄)
在崔兆森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组织他们看电影,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了电影。他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读电影”,他收藏了《众电影》从创刊到现在的全套杂志。“我收藏《众电影》是出于爱好,上个月的《众电影》我也买了回来。”崔兆森告诉记者。
崔兆森把收藏的《众电影》按照年份分类,再用牛皮纸袋装好,排列得整整齐齐。崔兆森介绍,《众电影》杂志真正的收藏之路始于1994年10月份,从那以后,崔兆森逛文化市场、旧书市场,甚至跑到北京、上海等地去寻找《众电影》杂志。2004年,崔赵森终于集齐全套《众电影》,达成了他的愿望。
崔兆森表示,收藏这些老物件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留住老济南的回忆,记录他这一生,他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的济南,也能把这些回忆分享给家。“我也想告诉我的下一代人,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崔兆森告诉记者。
IT百科:
hd7850显卡怎么拆开 32 位系统怎么扩展内存 硬盘有问题怎么检车
网者头条:
防贼摄像头怎么调试 为什么退货快递不能选顺丰 中国邮政快递柜是什么原因 中通快递为什么会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