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智慧:文学内蕴的力量文学作品往往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品,仅仅是娱乐或者消遣的对象。但事实上,文学深藏着丰富的内在智慧,蕴含了关于生命、人性、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洞见和思考。这些智慧要是被好好挖掘和发掘,必将对我
2014 年,秧田的水没过了爷爷的双膝,一打拐题材的电影《亲爱的》上映,那花格子衬衫早已被汗水浸湿,片中孩子被拐后,草帽算是这片秧田里最醒目的东西了。累了,父母的痛苦与数年追寻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他抽出别在腰间的扇子,主人公原型之一为孙海洋。
2003 年,挺直了腰杆,孙海洋之子孙卓出生。
2007 年 10 月 9 日晚,扇着扇子,孙卓被人用玩具车拐走。
14 年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扇子,孙海洋从未放弃寻子。
14 年后,只要你仔细一看,故事终于迎来团圆。
12 月 6 日,不难发现,据媒体报道,这是一幅《清明上河图》,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失散多年的儿子孙卓被找到,孙海洋与儿子孙卓 DNA 比对成功。孩子从山东赶往深圳,即将认亲。
孙海洋一家团聚
孙海洋一家是不幸的,因为儿子被拐,骨肉离散,家庭破碎;孙海洋一家又是幸运的,寻子14年之后,终有所获,父子相逢,骨肉团聚。恭喜他们!
01.子贡赎人
像孙海洋儿子被拐卖这样的案件,现代社会并不少见。
在古代社会,拐卖甚至贩卖人口的事件,更是频繁。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奴隶被视作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可以被随意处置、买卖,根本毫无人格可言。《吕氏春秋·察微》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在奴隶社会晚期的春秋时代,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本国同胞沦为奴隶,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就可以向兑领等额的赎金并获得一定额度的奖赏。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而得以重返故国。
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儒商之祖,善于做生意。子贡在一次出行时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因为他有钱,所以一次性地赎回了很多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拒绝了的补偿和赏金,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分担赎人的负累。
世人皆夸子贡高尚,孔子却骂子贡,说子贡做得不对。因为按照子贡的做法,今后将不再有鲁国人会愿意赎回在外为奴的同胞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们赎了人,却不去官府领钱,那么就会蒙受损失;如果赎了人,去官府领了等额赎金,那么就会被人批评不如子贡高尚。如此,为了避免损失,又不被讥讽,人们自然就不会去赎人了。
这是“子贡赎人”的故事。
子贡赎人
02.子路拯溺受牛
在同一篇里,《吕氏春秋》还记载了“子路拯溺”的故事。故事说的是:
孔子的另一高徒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听了十分高兴,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前者帮助了别人,不接受回报;后者帮助了别人,接受了回报。按照常理,前者显然更为高尚,后者不足称道。但是在圣人孔子那里,却获得了与我们通常认知完全相反的评价:前者受到了批评,而后者受到赞扬。
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吕氏春秋》给出了回答:“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意思是说,孔子之所以对两位弟子有这样反常的评价,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考虑得深远,看到了两人行为对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
确实,子贡赎人却不受金,从个人行为来看,是高尚的,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如果放到整个社会来看,考虑到子贡作为当时社会精英,其行为对民众的导向性来看,其结果却很有可能是的。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子贡那样有钱,能够承担得起赎人的损失。所以,子贡的行为,从长远来看,确实很有可能导致鲁人不复赎人的结果。
孔子评论两弟子
与之相反,子路拯溺受牛,从个人行为来看,他帮助了别人,也获得了高额回报,似乎不值得称道;但是,如果放到整个社会来看,考虑到子路行为可能会对社会起到起到范带范作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非常正面的,会极助长社会的助人向善之风。
所以,孔子批评子贡而表扬子路,是有道理的。孔子确实是深谋远虑。
03.谋万世,谋全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者,不足谋一域。”
意思是说:不能长远地考虑问题的人,眼前的问题他也考虑不好;不能全面地把握势的人,在某一分问题上他也处理不好。
“谋万世”,就是要考虑长远,不要只着眼当下。
“谋全”,就是要考虑全面,不要只盯着。
上文中孔子对两位弟子的评价,就做到了“谋万世”“谋全”。
“谋万世”“谋全”,这确实是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尤其如此。
在政治上,出台政策、治国理政,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考虑长远,这是“谋万世”。
在军事上,行军打仗、排兵布阵,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需要注意“谋全”。
不谋全者,不足谋一域
比如,就拿拐卖人口这个事情来说。拐骗儿童,贩卖人口,导致别离子散,骨肉分离,家庭破碎,这当然是可恶的。特别是为人父母的人,对于拐卖儿童的,更是深恶痛绝。近些年,在网络上,每每看到新闻媒体报道拐卖儿童的案例,网友们对无不是口诛笔伐,更有网友提出希望“将一律处以死刑”的提议,恨不能将杀之而后快。这样的建议是符合情感和心愿的,但是,这样的建议可行吗?
不可行。
会采纳吗?
不会。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建议只是宣泄了情感,但没有做到“谋万世”“谋全”。
死刑是的刑罚。倘若立法者采纳了这样的建议,对一律处以死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被拐卖的儿童还会有活路吗?还能有被解救的可能吗?
不会。
既然拐卖人口与故意同罪,那么为防止追捕,在逃亡过程中很可能对被拐卖的儿童痛下杀手,以减少自己暴露和被抓捕的可能性。如此,被拐卖儿童的死亡率将极上升。这样的结果是众人所不愿见到的。
再比如,近年来,网络上爆出了许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出于对犯罪行为的痛恨,有网友呼吁将14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进一步下调。这种建议可行吗?同样不太可行。
未成年人犯罪固然让人痛心,甚至有未成年人仗着未满刑事责任年龄,故意进行恶性犯罪,这种情况尤其让人痛恨。但是,未成年人毕竟还是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犯下罪行之后,如果处罚过重,他们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将在监狱中度过,这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如此,幼年犯罪的人,刑满释放后走向社会,他们对社会抱有怎样的心态?又将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恐未可知。
网友对犯罪行为深恶痛疾,追求除恶务尽,可以理解。但是立法者、施政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制定法律,出台政策,却不能不“谋万世”“谋全”。
04.曾子杀猪
孔子是古代的教育家。他的这种深谋远虑的智慧,不惟自己独有,也传授给了学生。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杰出弟子,是孔子学问的传承者,被后世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的故事,历来被当作父母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诚信榜样的典范,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故事中的曾子又何尝不是深谋远虑呢?
未养足月份的猪便早早杀掉,从眼前来看,肯定是损失了。但是,曾子宁愿承受这这份失,也不愿失信于孩子,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这是着眼于孩子的教育和终身成长,是真正的考虑长远。
由此可见,无论是行军打仗、排兵布阵,还是制定法律、出台政策,又或是家庭教育、个人成长,其实都需要“谋万世”“谋全”,要考虑全面,也要考虑长远。
05.君子慎独
古人特别重视个人修养,即“修身”。在修身中,特别重视“慎独”。
《中庸》里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学》里说:“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意思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
慎独
为什么古人要这么重视“慎独”呢?
因为人在庭广众之下,在有人监督之时,做到遵德守礼,这是容易的;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还能够做到言行合规,举止合礼,这是困难的。倘若人在独处之时,也能够严守本分,举止得当,那么这样的人,在庭广众之下,也一定能够做到行为合乎礼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慎独即是“慎始”。
慎独即慎始,同时,慎独又何尝不是“谋万世”“谋全”呢?
一人独处时谨慎,待人接物时便能时时谨慎;日常小事上谨慎,遇到重事项便同样能够谨慎应对。
所以,无论是军国事,还是家庭教育,又或个人修养,其实都需要我们“谋全”“谋万世”。既需要我们考虑全面,考虑长远,又需要我们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
END
喜欢请转发分享,弘扬传统文化!
【微信公众号:国学百宝箱】
IT百科:
三a游戏硬盘怎么选择 电脑死机怎么解决windows android 源代码有什么用
网者头条:
狗狗经常是饥饿状态怎么回事 夫子庙门口的宠物店怎么样 note20ultra相机怎么用 圆通为什么速度有快有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