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思想文化网 >> 思想

生命的底色为政—礼与孝提升生

生命的底色为政—礼与孝提升生

礼与孝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张居正讲评】孟懿子,灿烂颜色。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意思是,是鲁国的夫。违,先有白色底子,是违悖。孟懿子尝问于孔子曰:“人子事亲,然后才有绘画。因子夏的话启发了孔子,如何才叫做孝?”孔子答说:“孝亲之道,使他对“绘事后素”有了更深层次理解,只在无违而已。”孔子所谓无违,所以他忍不住夸赞子夏,是说人子事亲,并给予他奖励,有个当然不易的道理,“以后,不可有一些违悖。不是说从亲之令,我就可以对你讲诗了”。古代草图无色彩称为“素”,便谓之孝也。只因懿子不能再问,素为黑色或单一色线描,故孔子未及明言其意耳。

【翻译】孟懿子,素描纹样没有完成,是鲁国的夫。违,先有白色底子,是违背。孟懿子曾问孔子说:“为人子女侍奉父母双亲,如何才叫做孝?”孔子回答说:“孝亲之道,只在无违而已。”孔子所说的无违,是说为人子女侍奉双亲,有个合乎天道,理所应当的道理,不可以违背这个道理。不是说顺从双亲的命令就是孝。只因为孟懿子不能再提问,所以孔子没有来得及明言其中的含义而已。

【原文】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张居正讲评】樊迟,是孔子弟子。御,是御车。孟孙,即是懿子。孔子因懿子不能再问,怕他错认做从亲之令,便是无违。故因樊迟御车,乃告他说:“孟孙曾问孝于我,我对他说孝在无违。”盖欲启樊迟之问,以发明所言之意也。

【翻译】樊迟,是孔子弟子。御,是驾车。孟孙,即是懿子。孔子因为懿子不能再提问,怕他错认做顺从双亲的命令,便是无违。所以趁着樊迟驾车的工夫,告诉樊迟说:“孟孙曾问孝于我,我对他说孝在无违。”概是希望开启樊迟之问,以阐发讲明所说的无违之意。

【原文】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张居正讲评】礼,是天理之节文。樊迟闻孔子之言,就问说,如何叫做无违。孔子答说:“只是不违乎礼而已。”盖人子事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随其上下尊卑,各有一定的礼节。如父母在生之时,都依着这礼。到祭祀之时,外则备物,内则尽志,又都依着这礼。自始至终,无一毫苟且之意,这才是无违,才叫做孝。若礼所当为而不肯为,则谓之简而不敬其亲。礼不当为而必欲为,则谓之僭,而陷亲于有过。是岂易得谓之孝哉?当时鲁国夫僭用君上之礼,故孔子以是警之。盖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当以孝为本,以礼为节,不可有太过不及之弊也。

【翻译】礼,是天理的节度与条文。樊迟听到了孔子的话,就问说,怎么做叫做无违。孔子回答说:“只是不违背礼而已。”盖人子侍奉双亲,想要孝养的心虽然是无穷的,而本分是有限度的。随着个人的地位的上下尊卑,各有一定的礼节。如父母活着的时候,都依着这个礼。而在父母死了以后,去祭祀父母的时候,外在分要将祭品准备齐全,内在分要尽到自己的孝养的心志,这外在物品与内在地心志都依据着礼节。自始至终,没有一毫苟且随便的意思,这个才叫做无违,才叫做孝。若是礼所当为而不肯为,这是简约轻慢而不尊敬其双亲。礼不当为而必欲为,则称之为僭越。这僭越的行为,是将双亲陷于有过的境地。事亲不遵循礼,又岂能称为孝呢?当时的鲁国夫僭越鲁君的礼仪,所以孔子用这样的话语来警醒他们。体上,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孝为本,以礼为节度,不可以有太过分和不及格的弊端。

【讲解1】礼,在形式上,有着尊卑等级的要求。而在内涵上,在主旨方面,其实是讲求恭敬与谦让的。

恭敬与谦让,内在地,其实是一种自强的精神。

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讲的是更高,更快,更强,讲究的是发展人类的体能极限。这样的东西,它有一定的观赏性,然而,也有其弊端。比如说跳水运动,我们观看跳水运动,可以获得一定的视觉刺激。然而,参加跳水的训练的运动员们,长期地进行着跳水的训练,是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伤害。

我听说,的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就因为长期地跳水训练,导致视网膜脱落,近视1000度。

这样一来,这种追求极限的奥林匹克运动,这种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它与传统文化的礼的精神是不一致的。

更高,更快,更强,这种追求极限,追求超越,或许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然而,在这里,奥林匹克精神,更多地,追求的是外在的超越。所谓的破纪录,也是说,100米,200米的跑步,比之前的人快那么一点时间。这种时间的1秒,几微秒,这都是外在的记录上的超越。

想一想,西方人正是因为过于关注着外在的超越,关注着外在的东西。因此,在其国力强盛之时,会走向侵略扩张的道路。因为他们追求的便是外在的超越,是更高,更快,更强,而非追求着心灵的平和与安宁。

人的幸福,人的快乐,主要的,应该是在于内心的平和宁静,而非外在的几分利益。

账户上多几套房产,多几万块钱,或者是多占取一点黄金白银,而致使自己心志发狂,贪得无厌,这个是快乐吗?

《礼记·曲礼上》讲:“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这番话的意思是,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心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追求极限。

礼,其重要的精神,其主旨为恭敬与谦让。

恭敬与谦让,在于修炼人的内心,让人的内心归于平和安静。

礼,外在的表现上,有着讲究尊卑等级的特点,表现为一定的规范与条文。

然而,礼的精神,是恭敬与谦让,是让人的内心归于平和宁静。

孝亲敬长要遵循礼。孝道,不是仅仅是说要顺从父母的话语。

父母往往有他们的缺点与错误。如果父母有错误,一味地去顺从,不肯劝谏与纠正,那么,这会助长他们的错误。苟且地顺从其一时的喜好与情绪,这会导致在实际的生活中,有着实际的,更的错误。而这种真正的,更的错误,往往是他们不希望的。因此,为人子女,并不是说苟且顺从父母的意见便是孝道。

当然了,也不是说一味地悖逆父母的意见便是孝道。

如何来做,有一个节度。礼的规范里面,包含了为人子女侍奉父母的节度,也包含了下级侍奉上级的节度。

遵循这样的节度,是孝亲敬长的要求。

至于这个节度究竟是什么,家可以自己去看看《礼记》,看看其他的儒家经典。

个人的建议是,我们尤其是需要来看一看《周易》。

我虽然喜欢儒学,喜欢礼。然而,对于很多的东西,也还是不太懂得的。

《周易》里面讲,“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君子应该多多地了解和考察前人的言论与行为,以此来增进品德。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来增长见识与经验,比如电视剧,动漫,比如新闻资讯。我们还可以通过学历史,阅读他们的传记。我们也可以阅读国学经典,进行着理论上的思考。

处事的时候,我们是需要把握分寸的。然而,世事自有其复杂性,有它的瞬息万变的特点。

想要处理好这样的一些个事情,我们是需要多识前言往行,需要多方考察,以便获取智慧,了解处事的分寸的。

在这里,我将处事的充分与节度,看作是礼的一种。

《礼记》里面所记载的礼,二十四史里面所记录的各种礼仪,这算是书面上的礼仪。而我自己则是将处事的节度与分寸,也看成是礼。

我觉得,礼的精神,是人们应该去追求的。

然而,这样的礼,如何来把握,如何来寻求,这样的问题,最好是多读一读国学经典,多看看儒学,看看诸子百家,看看我们的前人的论述,才是可以的。

在我个人的学体验里面,我觉得,西方文化对于为人处世的学问,似乎是不太讲求的。

你说开普勒定律,他也不是将为人处世的啊。西方经济学,它也不去讲求道德自律啊。

这并不是说西方的学问,从来不讲求道德。像是《圣经》,《古兰经》,它也是讲求道德的。然而,在我的学体验里面,我还是觉得,在这种道德方面,还是我们文化的论述,那是更为丰富和深刻的。

文化,它是将修身与治国结合起来了。

君主重视修身,重视道德,重视克己自律,那么君主就会施行仁政,就会虚心纳谏,百姓的生活就会幸福。

如果君主纵欲,追求物质享受,就容易多征税,官员趁机暴敛,加重百姓的负担。百姓的生活就会糟糕了。

文化是比较重视道德的,是重视修身与治国的。

礼,讲求的是恭敬与谦让,讲究修身,讲究修身与治国的结合。

礼,追求的是仁,是和合,是天下同。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我们的礼,我们的君子之道,是从夫妇的相处之道开始的。将这样的君子之道,将这样的礼的学问发展开来,它可以用来了解宇宙天地的变化,可以用来经天纬地,可以用来治国。

我们的君子之道,我们的礼,既可以帮助个人,用于指导其修身。也可以用来帮助君主,用于指导其治国。

那么,礼,可不可以用来指导企业家,指导他的企业经营管理呢?

其实是可以的。

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段历史记录。

二十三年……十一月……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入成门,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上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诣孔林墓前酹酒,书“万世师表”额。

——————————————《清史稿·卷7·本纪7·圣祖本纪二》

圣祖,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我所摘录的上面的一段,我略微来讲一讲。在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戊寅日的时候,康熙皇帝到曲阜去。十一月己卯日,来到了先师孔子的庙,也就是当时的曲阜孔庙。在己卯日那天,康熙进了孔庙的成门,行三拜九叩的礼。也就是,康熙皇帝给孔子圣人磕头行礼。不但是磕头,而且是三拜九叩。跪了三次,一共是磕了九个头。然后呢,康熙还去了诗礼堂,让官员们讲解《易经》。《易经》就是《周易》。然后康熙皇帝进了成殿,瞻仰孔子像,观看礼器。康熙皇帝去了孔林墓前,撒酒祭奠,还写了“万世师表”的匾额。

也就是,康熙皇帝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在曲阜游览孔庙孔林的时候,对孔子行了三拜九叩的礼,还写下了“万世师表”的匾额。

今天,我们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就是来源于康熙皇帝的这次的游览曲阜的活动。

关于为人处世的节度与分寸的问题,关于礼的问题,如何来界定,如何来看待,个人觉得,这是需要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的深入学,在现实生活案例的深入考察之下,才可以较好地来解决的。

缺乏文化的学,靠着西方文化,容易不集中研究方向,容易走偏。

通过文化的学,我们对于为人处世的分寸与节度的问题,是可以有着较好的思考的。

而解答好这样的一些个问题,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事业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周易·乾卦·彖传》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如果有人能够将周易的道理,讲礼乐仁爱的道理,将这种精微奥妙的道理,给学好,解答好,并且能够修炼出君子的刚健与自强不息的美德,这样的人又能够出来参与的治理,其结果就会是,万千国度,安宁和乐。

礼的内涵,分寸,节度,这样的修身治国的道理,若能够探究好,并且修炼好这些个美德的人能够参与治国,那是可以“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

唐太宗爱护百姓,虚心纳谏,可以建造一个贞观盛世。

汉文帝与汉景帝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可以建造文景之治。

在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的对比上,贞观之治是要优于文景之治的。然而,无论是文景之治,还是贞观之治,它们都是有限的。

如果有人能够礼的内涵讲解清楚,将周易的道理给讲解清楚,将儒学给学好,将个人的品德修炼到周文王的程度,那是可以“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

二十四史之首是《史记》,史记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讲的是上古的五位帝王的故事。这五位帝王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史记的第二篇是《夏本纪》,讲的是禹所开创的夏朝的故事。

第三篇是《殷本纪》,殷就是商朝。殷本纪讲的是商汤所创立的商朝的故事

第四篇是《周本纪》,讲的是周文王与周武王所开创的周王朝的的故事。

第五篇是《秦本纪》,第六篇是《秦始皇本纪》。秦本纪讲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周朝诸侯国秦国的故事,秦始皇本纪讲的是秦始皇的故事。

第七篇是《项羽本纪》,讲的是与汉高祖争夺天下的项羽的故事。

第八篇是《高祖本纪》,讲的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事。

第九篇是《吕太后本纪》,讲的是汉高祖的妻子吕后的故事。

第十篇是《孝文本纪》,汉代的孝文皇帝,就是汉文帝。同理,孝景皇帝是汉景帝,孝武就是汉武帝。孝文本纪讲的是汉文帝的故事。

第十一篇是《孝景本纪》,是汉景帝的故事。

第十二篇是《孝武本纪》,是讲汉武帝的一点故事。

在这十二篇本纪里面,前三篇,《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这三篇的故事,都是很纯朴的。到了第四篇《周本纪》的时候,开始出现变化了。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

东周以后,周王朝的崇尚道德的风气有所下降。

从东周开始,后来的历代的封建王朝,再也没有一家达到过周朝的治理成就。历代的国君,没有一位的智慧,达到周文王的程度的。

五帝本纪里面的五位上古帝王,每一位都是圣人。

夏代的开国君主禹,殷朝的开国君主汤,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和开创者周武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这都是圣人。

然而,从东周以后,历史上再也没有这种级别的圣人了。

孔子可以说是一位圣人,但是,孔子的智慧,那是比不上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三位圣人的。

我们可以认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这三位圣人,为圣人的高级阶段,巅峰阶段。而孔子,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圣人的中级阶段左右。老子,体上也是处在这一阶段。

总之呢,东周以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位国君与辅政者,达到圣人的智慧。

孔子,他虽然学和讲解着尧舜的道德学问,但是,他本人并非是达到了尧舜的程度。我们可以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界定为圣人,认为这三位圣人和尧舜是同一级别的圣人。但是孔子不是,孔子的智慧,还是要略低于周文王等人的。

而在孔子以后,又从来没有一位政治家,达到过孔子的智慧的程度。

像是汉文帝,唐太宗,这两位贤明的君主,虽然很厉害,但是他们本身并未达到孔子的智慧。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狄仁杰,虽说都是了不起的宰相。但是呢,本身的智慧,却也并未达到孔子的程度。

我最为佩服的明代的宰相徐阶,也是并未达到孔子的智慧的。

如何让的繁荣恢复到周文王时代,恢复到禹和商汤王的那种程度呢?

我觉得,学和解读好《周易》,解读好仁和礼,我们的政治成就是可以恢复到周文王,商汤王,禹的程度的。

然而,这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因为,仁和礼的学问,《周易》的学问,实在是太高深了。

想要解读好这样的东西,我们是需要很多的人,来研读礼乐,研读《论语》,《中庸》,《周易》的。

只有孔孟之道,儒学,周易被解读好,只有执政者本人达到了周文王的圣人级别的智慧的时候,周文王时代的小康政治,才是可以实现的。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同政治,讲的是五帝时代,尧舜时代的禅让的政治。而禹,商汤王,周文王,这几位君主在位时候的政治,《礼记·礼运》称其为小康政治。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将礼乐给讲清楚,将《论语》《中庸》《周易》给讲清楚,并且执政者能够具备周文王的圣人智慧与道德,我们就会再度恢复周文王时代的小康政治,恢复到和禹,商汤王,周文王同一等级的治理成就。

孔子阐述尧舜,周文王,周武王的修身治国的方法和理论。这样的一套东西,叫做儒学。儒学是修身治国的学问。

西方没有孔子,所以他们缺乏仁政的观念,强了就想搞侵略扩张,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则不同,有孔子,有儒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所以,我们的在强起来的时候,往往追求的是协和万邦,天下同,而不去搞侵略扩张。

因为有了孔子,有了尧舜这样的内圣外王的贤德君主,我们才成为了一个睦邻友好的国度,成为了一个礼仪之邦。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标签:为政 孟懿子 孔子 孟孙 张居正 樊须



IT百科:

佳能相机拍耳环模糊怎么办 尼康相机挂绳怎么安装 索尼a7一代怎么在相机里面调色


网者头条:

佳能雕塑相机怎么用视频 圆通快递为什么开发房产 为什么ipad照片删不掉 什么文案配美美的自拍照片


王哲博客:游戏工作室主机没机盒 青海seo营销怎么引流

相关文章

创新思维:塑造文化产业新格局

创新思维:塑造文化产业新格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创新思维开拓未来,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首先,我们需要树立包容的创新理念。在文化创意、内容生产、渠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