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热点:解读当代收藏市场趋势前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艺术品和稀缺品的欣赏和热爱不断升温,收藏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艺术品、珠宝首饰还是古董文玩,无一不成为投资者和藏家关注的焦点。那么,当下收藏市场究
【原标题】这几件文物改了名儿,美国友好人士捐赠的两尊明代陶俑正式入藏上海博物馆、海外珍宝回流之侨界人士贡献展在上海闵行举行、首届“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主题展在上海学举行......多个有关海外流失文物的活动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国宝文物艺术品回流的辗转与丰硕成果。海外流失文物回归为何如此受关注?上海学委副、资深文博专家段勇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你还能认出来吗?
名字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身份标识之一,海外文物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物证,有着美好的寓意且不会轻易更改,与国内文物一起构成历史文化“拼图”的组成分,始终与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文物也是如此,因此它们的存在关系到对历史文化完整性的认识。尽管挽回流失的文化遗产对民众更深入认识文明有重要意义,每一件文物的命名都非常严谨,但目前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临巨困难。段勇表示,遵循着特征性原则,相比庞的流失海外文物数量,短短的几个字就要能表现出一件文物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成功回归的文物仍不过是沧海一粟。从目前流失文物返还的模式来看,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貌”。
一般来说,主要有外交协商、商业回购、捐赠或持有人主动归还等方式,文物的名称在确定之后就会固定下来不再更改。但即便是这样,而被公众寄予最希望的法律途径所占比例较低。已经加入一些国际公约,仍然会有“特殊情况”出现。而那些经历了改名的文物也都是赫赫有名呢!
1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但公约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和限,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出土的最、最重的青铜礼器,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宽厚,轮廓方直。鼎身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致。
后母戊鼎博物馆藏
在最初的发掘报告中,发掘者根据器物腹内壁上的铭文将其称为“司母戊方鼎”,之后时任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将其铭文释读为“司母戊”,并将其名称改为“司母戊鼎”。
早年学者认为,“司”通“祀”,即是“祭祀”的意思。在这种说法下,人们认为“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表明该鼎是商王祭祀自己母亲所铸造的器皿。还有认同的学者对此补充道,“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司母戊鼎”这个称呼就定了下来,并延续了几十年。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腹内壁的铭文图样。
1976年妇好墓被发现,其中出土的青铜器中有见“母辛”的铭文。专家学者们在认定妇好墓“司母辛鼎”的同时,提出“司母戊鼎”其实也可以被释读为“后母戊鼎”。
最早提出“后母戊鼎”一说时,有学者指出商代字体较为自由,偏旁首可以随意地放置或是挪动,文字可正写也可以反写,而“司”或许就是“后”的反写,这是同一个字。
不过具体对于“后”的释义,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后母戊”之“后”,意为“、了不起、受人尊敬”。譬如词语“皇天后土”中的“后”便与“皇”为近义字,是“崇高有威望”的意思。
2011年3月6日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30分》中将该器物称作“后母戊鼎”,从而让家发现博物馆已经在陈设展览中将“司母戊鼎”改称为“后母戊鼎”,至此,仿佛名称之争已经落下帷幕。但这并不意味着“司”和“后”中一定有一个是错的,只是近年来家认为后者的解读更为准确一些。
2
马踏飞燕?铜奔马!
铜奔马现藏于甘肃博物馆,旅游的识别标志和“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的主体形象就是它。这是一件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古墓的东汉青铜器,刚被发现不久就送进了甘肃博物馆。
铜奔马甘肃博物馆藏。
铜奔马曾用名“马踏飞燕”,同样是出自郭沫若先生。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甘肃博物馆时见到了铜奔马,为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倾倒的同时,感叹道:“它是这批文物中的宝中之宝!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艺术珍品。”
感叹之余,郭沫若将该文物命名为马踏飞燕。
说是“马踏飞燕”,但其实奔马脚下的飞鸟并不是燕子。据学者考据,飞鸟的尾巴形状是齐展的,而燕尾应该是开叉的剪刀形状。所以再怎么说,名字至少也应该是“马踏飞鸟”才对。
不过铜奔马最初被送进甘肃博物馆的时候,做登记时就是叫这个名字。只是“马踏飞燕”更为朗朗上口,一时之间让家误以为这就是它原本的名字。
飞鸟(铜奔马),甘肃博物馆藏。
除了马踏飞燕,人们对其还有马超龙雀、天马、飞马、铜鹔鹴马等诸多不同的“非官方昵称”。
最早提出“马超龙雀”称名的学者根据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龙雀蟠蜿”的文献资料,将其命名为“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简称“天马龙雀”或“马超龙雀”,意为“行空天马漫步神游星汉银河,风神龙雀蟠蜿蜷曲回首惊视”。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美术辞典》里,也收录了“马超龙雀”主词条,释文称“后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亦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
3
妾辛追?妾避?
辛追原为出土于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的一具女性不腐湿尸,因出土一枚刻有“妾辛追”字样的印章而得名。
1978年的发掘报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对该印章的介绍为:“方形,边长2.7厘米,阴文篆书‘妾辛□’三字,字长体横排,可能是死者的名章。”
而1982年的报告《马王堆汉墓》中又有了更为具体的描述:“刻有‘妾辛[追]’三字(后一字似为‘追’)”。
印章摹本图片来源:周世荣《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其有关问题研究》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古文字的字形写法、印章的制作工序与用途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再次对该枚印章做了分析,进而提出“应该是‘妾避’而非‘妾辛追’”的解读。
结合印面照片与目前出土的秦汉文字资料,学者们提出,“辛追”其实是“避”字的一种变体写法。换言之,下图中印章上被圈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单独完整的“避”字,而非“辛追”。
但如果是“妾避”的话,单一个“避”字就占了印面面积的2/3,这样是否合理呢?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布上的差异。
他们认为,实际上秦汉印中为了追求美观,其实这种一个字就占一半以上面积的双字印的例子是很常出现的。
但对于“妾避”的解读,并不能说服所有的学者,仍有学者觉得是“妾辛追”更妥当,他们认为,虽然“辟”“避”相通,但秦汉印章中多是用“辟”代替“避”,且“避”字本就罕见,鲜少看到印章中出现“避”。
在此基础上,“妾辛追”说的学者认为,与其强行将并列的偏旁合在一起释读为“避”(而且“避”字在汉印中非常少见),不如将其视作“追”的繁写或讹写。
到目前为止,究竟是“辛追”还是“避”,还没有一个彻底的定论。正是因出于对历史、对文化的负责,学者们才会如此反复推敲。
走进一个展,我们遇见的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字都值得推敲,都能在文物身上找到对应的文化及一点。要知道,每一次文物的定名、改名背后可都是无数细节与历史的考据呀~
【参考资料】
魏宜辉張传官 萧毅《马王堆一号汉墓所谓“妾辛追”印辨正》
朱棒《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妾辛追”印再辨》
《司母戊鼎是什么时候 为何要改名为后母戊鼎?》
作者:承朗
本文摘自博物馆丨看展览微信公众号,2021年12月28日
来源:看展览微信公众号
IT百科:
tp路由接迅捷路由器怎么设置 博达交换机怎么配 光猫快速接头怎么拆
网者头条:
中通快递为什么发来提货码 申通快递什么时候发到潍坊 韵达快递到付为什么贵 钓鱼用的腰包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