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意外损坏怎么办?收藏品无论是艺术品、古董还是文物,都是珍稀而宝贵的,一旦发生意外损坏,难免给收藏者带来沉重的打击。不过没有什么是无法弥补的,只要及时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多数收藏品都可以得以修复和保护。以
一把手铲,2000年11月,见证地“满天星斗”;几代耕耘,考古学家在浙江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2006年,赓续考古百年华章。
在宣传指导下,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此后在以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考古工作中,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物、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的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考古》,陆续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量彩陶遗存,于11月20日周六20:00档在CCTV-1综合频道首播,上山文化考古发现成果举世瞩目,周日17:30档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重播。
2021年是现古学诞生100,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考古》秉持“让陈列在广阔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创作初心,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袁隆平院士题写的“万年上山,打造更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世界稻源”上山遗址早期文化地层中出土的炭化稻米仙居的下汤遗址与上山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上山文化是浙江历史之始,节目集时空探秘、舞蹈演绎、全息影像等多种电视表现形式于一体,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30多位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次第踏上12考古遗址,上山文化遗址群是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分布最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开启气象万千的探秘之旅。
以电视综艺形态“活化”考古成果
《考古》以电视综艺的形式“活化”百年以来的重考古发现,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维度,重点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陕西西安唐长安城遗址等12考古遗址,解锁考古密码,探寻文明。
点击播放 GIF 0.0M
节目根据考古发掘过程和历史脉络“剧情式”推进,用现代表现手法考古遗址,介绍考古文物,展示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贡献。此外,节目选拔不同年龄、职业、学识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或爱好者,通过节目环节层层推进,把考古、历史等知识融入其中。
首创考古探秘空间 问道历史真相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要想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与有效传播,必须找到行之有效让遗产“开口说话”的方式。
点击播放 GIF 0.0M
《考古》在遵循“科学、准确、严谨”创作原则的基础上,从电视综艺属性和众传播规律出发,结合考古工作自身的神秘气质和探索精神,首创考古空间探秘形式,以“发现发掘、整理阐释、保护传承”为主线,在抽丝剥茧问道真相的过程中,打造悬念丛生、迭起的文化节目观赏体验。
点击播放 GIF 0.0M
点击播放 GIF 0.0M
点击播放 GIF 0.0M
以首期为例,节目邀请“考古推广人”通过空间探秘与任务解锁,联结良渚古城的考古场景、复现一个个重要的考古历史节点、营造身临其境的考古氛围体验。在权威考古专家的伴随式解读下,90分钟的时间里,观众跟随电视综艺抵达文物的“家”,了解“以玉事神、以玉为礼”的先民念和行为规范,领略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良渚生活图景,以及先民的衣食住行传统。甚至,家还从良渚先民的型水利工程中,找到重视基建的历史传承。
打造集“视+听+触”于一体的沉浸舞台
《考古》依托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充分挖掘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特点,针对每个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实现技术应用的突破与创新。
在舞台设计上,采用同一个演播室内主、副两个舞台配置的模式,根据内容呈现需求,两个舞台可即时生成不同的虚拟场景,时而让“考古推广团”置身视觉奇观之中,时而让观众的视线自由穿梭到“千里之外”的考古发掘现场。
点击播放 GIF 0.0M
“考古推广团”穿越到考古发掘现场
古人云:“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考古》的主舞台特别从人“礼天礼地”的悠久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借鉴考古工作中“关键柱”的理念,坐席旁巧妙地融入了古代礼器内圆外方的“玉琮”元素,主舞台座椅的设置更是独具匠心。考古工作中,通常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发掘,这就叫作“探方”。节目组结合“探方”的概念,设计座席的分布形态,为解读嘉宾和“考古观察团”成员设计了包厢式座席。采用机械升降技术,全场座席配合节目推进节奏升降起落。
2021年是现古学诞生100。100年前,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首次发掘,标志着现古学的诞生。走来,一代古人风餐露宿探求未知,青灯黄卷溯本源,他们用一把手铲叩问着文明沃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古的百年中何尝不蕴藏着丰沛的精神力量,包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对和平富足的追求……这些主题延续千年、万年,指引着我们去寻找更好的未来。
附:《考古》首期节目知识点
点击播放 GIF 0.0M
知识点一:良渚遗址是如何发现的
85年前,良渚人施昕更在良渚总共进行3次发掘后,确认了良渚遗存着古老文化,写下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这份报告也成为良渚遗址发现的根据。
1986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挖掘反山墓地,发掘良渚贵族墓的亲历者王明达,详细讲述了逮到“玉琮王”的过程。
这108天的野外工作,让原本108斤的王明达体重降到了93斤。反山的发掘,找到了良渚文化等级贵族的墓地,它的随葬品、营建墓地的规模,都凸显了良渚文化,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良渚文明。
知识点二:玉琮上的微雕工艺——神徽
玉器,是良渚文明最重要、最突出的一种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代表。玉琮,在当时也被看作权利、身份、财富的象征。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
神徽,也就是神面像,是良渚人崇拜的对象,是良渚人信奉的神。它极其精细,一毫米上有五六条纹路,代表了良渚制玉工艺里面端的一种技术。
点击播放 GIF 0.0M
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用燧石一点点雕刻出神徽的模样,当年能掌握这项“微雕手艺”的人,概是当时的高级工程师。
点击播放 GIF 0.0M
知识点三:良渚古城是如何被确定为第一城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掘工作的进行,良渚神秘的面纱被一点点揭开,古河道、水坝、宫殿区等遗迹不断被发掘出来。
2007年,时任考古领队的刘斌带着考古人员以葡萄畈遗址为基点,向南向北寻找城墙的痕迹,经过了半年多的野外发掘,找到了总长度近7公里的古城墙。
点击播放 GIF 0.0M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依水而居,“天地之间,以山为郭”,他们兴修水利、修建城郭、规划土地、饭稻羹鱼……良渚古城表现出了明确的社会等级与城市化特征,这也证实了文明起源于五千年前。
点击播放 GIF 0.0M
知识点四:5000年前古人就把螺蛳当美食了
民以食为天,良渚先民的饭桌上,食物种类十分丰富。稻米、湖鲜、水果,应有尽有。
卞家山遗址还发现了很多良渚先民吃剩的螺蛳壳。良渚先民的吃法通常是敲掉螺蛳尾,使空气流通,再用嘴巴从头嗦取螺肉。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上,随着朱手中小锤的落下,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以王明达、刘斌、王宁远为代表的一古工作者,立足传统和浙江现实,扎根田野,“我们经过几十年的考古,真正地把文明的起源,推进到了五千年,是非常自豪、非常激动的。”
文图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钱江晚报、文汇报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IT百科:
开热点怎么不能开wifi 苹果手机通道怎么设置 华为手机怎么变长焦
网者头条:
申通快递什么时候能送到 为什么商家发韵达快递单号 用虾钓鱼有什么用处吗 蛙泳怎么做到用脚后跟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