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思想文化网 >> 人文

社隆重推出杨绛:但凡沉得住气,总会迎来柳暗花明桃花巷

社隆重推出杨绛:但凡沉得住气,总会迎来柳暗花明桃花巷

表妹在北京一所985学读研后,开设长篇小说演播连载栏目。每天编辑制作刊播一期(约8一10分钟)。从2022年元月8日起,顺利进入一家国字号集团,计划在两年内将一级作家唐飙所著的《桃花巷》、《丹心向阳》、《黑嫂》、《谋杀1946》等四长篇小说和其它散文词赋,开启职场生涯,编辑制作成视听链接,如今已有两年。每次见面,在笔墨天方平台首播。以飨读(听)者。长篇小说演播连载栏目的设置和开播,她总会诉说对公司人事方面的不适应,得到了唐飙和张兆双同窗的全力支持,总会抱怨职场没有校园单纯……

我笑了,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小说演播连载栏目主编 方 言笔墨天方文学社隆重推出长篇小说演播连载《桃花巷 》唐 飙/著长篇小说《桃花巷》,人的本性,以勾陈铺设的笔法,总是惯于呆在舒适区内,书写了网主王家、店主傅家和锅主田家等家族的商海沉浮和内忧外患。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但生活就是这样,表现了开埠之初的哈尔滨人的家国情怀和不畏、宁死不屈的北方的血性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演播者:张兆双,总得朝前走,黑龙江土生土长,向上成长。再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留在高校,人事繁杂,也是规避不了。就说我们熟悉的杨绛先生,当年在四十不惑的年纪,不照样遭遇职场危机吗?

杨绛,1911年出生,东吴学本科毕业,接着考入清华读研究生,后与夫君钱锺书一同留学英法。

1949年夏,杨绛夫妇得到清华母校的聘请,从上海到达清华,开始在北京工作。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杨绛夫妇都调任文学研究所(简称文研所)外文组的研究员。

杨绛说,当时我在清华上课时,已设法少讲文学而注意语法。而细讲语法,学生感兴趣。

其实,她还有一句含在嘴里未说,那是在一次学校上,有一不认识的女生上台控诉她的“罪行”,说她上课“只讲谈恋爱”等等。

即便身上有张嘴,都无法解释这种断章取义,不提也罢。最后,杨绛“身价倍增”,直接上了《日报》,被点名批评。

想想看,那时清华的老师们,经历了各种运动,谁都怕教书。

杨绛,也暗生欣喜。能够逃脱所谓的“控诉”,转而研究文学,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她呢。

可是没想到,杨绛自从进入文研所,到改属社科院,二十五年间,从头到尾,始终都是一个零。这职场生涯,真够憋屈滴。

1953年2月22日,文研所,周扬、茅盾、曾昭抡等相关门领导到会贺辞。会后就餐,一共三桌,杨绛作为文研所成员,负责招待第三桌北、清华的教授们。没想到,当她经过第一桌时,周扬向她点头,并拍拍身边的空位,招她坐下。

当时的周扬,是主管国内文化战线的“文艺沙皇”,权在握。杨绛觉得不理,也是无礼,于是侧身暂坐。其实,这个空位是文研所所长郑振铎的位置,当时的他,正在致辞。

周扬以关切的态度,询问杨绛目前的工作。杨绛作答,其实她的内心一直想找个借口抽身。毕竟,这是主桌,作为职责在身的她,负责主持的可是第三桌。

这时,在第二桌的副所长何其芳(诗人,记得在中学课本里,还有他的诗作《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说:“这边桌上,还缺一人!”杨绛明白,这是何所长在唤她赶快归位呢。

说时迟,那时快,本在主桌的一位同事,见杨绛与周扬谈话,便去了第三桌占据她的位置。想必那位同事也是善解人意,一个萝卜一个坑,毕竟郑所长致辞后,要回到主桌的。

这下,杨绛尴尬透了,只得坐在周杨与郑所长之间……

在文研所,虽说郑振铎是正所长,但他身兼多项职务。实际上,他只是个挂名。所里的小事情,从机构设置,人员调配,工资定级,均由副所长何其芳一手掌握。

后来的杨绛,自嘲道:“我一入所,就犯了一个说不明白的错误,成了一个媚首长的资产阶级女性!”

都说,万事开头难。第一天吃饭,杨绛的所作所为,就得罪了副所长。

当时的状况,“资产阶级”,可是贬义词;再加上“谄媚”二字,情何以堪?字字诛心。

这不,会后的第二天,周扬接见文研所的分研究员,唯独没有杨绛。(钱锺书当天已进城,开始英译毛选工作)

她是之后读到《简报》后,才得知的。何所长为昨天入席的事,颇为不快。

领导生气了,事情很严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入领导法眼的人,自然家都会避而远之。别提什么高知单位,杨绛遇到的实情就这样。

外文组内,又分若干小组,没有一个小组肯接纳杨绛。

杨绛是所内唯一的“正研“(正研究员),好几位女副所长都是”副研“,但什么都没她的份。杨绛猜测,概她不是员的缘故,是领导目中的”外人“。

1953年9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文研所的研究员均为代表,唯独杨绛夫妇不是。

外文组集体编写《西洋文学史》,不参与者,仅杨绛一人。

种种的不公境遇,搁一般人,怎么总得找领导说叨说叨,凭什么我是正研究员,对我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但杨绛很能沉住气,不让参加就不参加,乖乖地不闻也不问。她只争取加入现代组,因为要读新出的书。副组长敷衍她,让她读后做个报告。一两次后,杨绛就不做了,让我读书就行,别无所求。

自此,杨绛披上”隐身衣“,不争不抢是她的保护色,努力上进是她的真性格。

1954年,杨绛翻译完成47万字的《吉尔.布拉斯》,并在《世界文学》分期刊出,获得主编陈冰夷在年终上的表扬。

不会忘记,杨绛做注释时,特别认真。甚至曾为一个注,将希波克拉底的《古医学》全书读完,只为内容的详尽。

至此,杨绛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发热发光。既然别人看不起我,我就要更加地珍惜自己。她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该如何走自己的路。在她与世无争的背后,是别人看不到的忍耐与坚持。不提委屈,不说苦楚,只为沉得住气,完成自己的使命。

文研所的同事中,看不起杨绛的人,也认为她的译文好,觉得她有一技之长。因此,杨绛又得到翻译《堂吉诃德》的工作。

重译《堂吉诃德》,这是杨绛很想翻译的书。杨绛买到的《堂吉诃德》原文,上下集共八册。1966年文化,她翻译到第七册,译稿被红卫兵没收了,直到1970年6月才发还。

稿子发还后,杨绛觉得好像一口气断了,接续不下,又从头译起。

翻译工作是没有弹性的,好比小工铺路,一小时铺多少平方米,欠一小时就欠多少平方米——除非胡乱塞责,那是另一回事。如果精神好,杨绛就超额多干;如果工作顺利,就是说,原文不太艰难,她也超额多干。

超额的成果,杨绛留作“私蓄”,有亏欠可以弥补。攒些“私蓄”很吃力,四五天攒下的,开一个无聊的会就耗尽了。所以杨绛才能在早作晚息攒“私蓄”,要求工作按计划完成。便在运动,工作停顿的时候,她还偷工夫一点一滴的攒。《堂吉诃德》的译稿,一分由涓涓滴滴积聚而成。

1976年底全稿译毕。《堂吉诃德》未经西语编辑审阅,只杨绛自己校了四遍清样,于1978年3月出版。

《堂吉诃德》,前前后后竟经历了整二十年时间!

而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直至目前还是最好的版本。

沉稳淡然的性格,特有的专注与执着,在时间面前,杨绛用自己的实力为自己发声。

1953年,文学研究所正式,到1977年改属社会科学院,二十多年,杨绛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零。虽然是零,杨绛很自得其乐,因为她可以悠闲地观察世事人情和她自己的内心,这样就能更深入、更真切地体味到人的本性。

是的,你不需要和任何人比较,只要把握住自己的节奏,按照自己生命的韵律前行,最终达到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论语》有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事不成。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从杨绛先生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但凡沉得住气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但凡沉得住气的人,其实都是智慧。以此共勉!

标签:杨绛 堂吉诃德 周扬 清华大学



IT百科:

佳能相机曝光模式怎么调整 用尼康相机怎么拍人物外景 索尼hx400相机单肩包怎么背


网者头条:

古董去哪拍卖好 竖式字画带框极窄多少 翡翠出售周期怎么算 玉石碰到缺口怎么磨


相关文章

"文学艺术的力量:如何影响个体与社会"

文学艺术的力量:如何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学和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分。它们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审美享受,也能深刻地影响个体和社会。首先,文学艺术能引发个人的情感共鸣。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