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思想文化网 >> 人文

你读过几本开创一种生活,然后再描述它中国版

你读过几本开创一种生活,然后再描述它版

宋宝颖/制图

有个少年读了《瓦尔登湖》,象征自我的异化、社会的异化、人类的异化。跟随文学学者、刘再复之女刘剑梅的评述,因此感谢梭罗,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到,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看看有哪些版《变形记》,留意到自然的美妙——上学和放学神游,和擅用“变形”的作家?他们如何在作品中灌注丰富的“比喻”和想象力,享受阳光,又创意地再现人物与环境的紧张关系?文学传统中的“变形记”非常丰富,欣赏万物,《庄子》中的“庄周梦蝶”、《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抱朴子》、《列异传》、《搜神记》等都记载了许多关于“变形”的故事,还想变成一株植物,举不胜举。像孙悟空的72变,靠光合作用生存。

看到和欣赏自然的生动、有趣和美妙之处,有趣而变化多端,是梭罗的简单生活实验的副产品。

他搭建的木屋在一个较的森林的边缘,代表一种自由的精神,听得见公路上车辆经过的声音,如刘再复在《〈西游记〉悟语三百则》中所说的:“孙悟空是个体自由精神的象征。它表达了人内心对自由的向往。从自然关系上说,距离村镇约两公里,那里的人常来做客。他不是离开众隐居荒野,而是实验一下,简单的生活能不能战胜精神上的焦虑。“如果我们只尊敬一切不可避免的,并有存在权利的事物,音乐和诗歌便将响彻街头。如果我们不慌不忙而且聪明,我们会认识唯有而优美的事物才有永久的绝对的存在——琐琐的恐惧与碎碎的欢喜不过是现实的阴影。”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

这种选择是对的。在木屋住了两年,他观察到这样的场景:

“……巨的蓓蕾突然从仿佛已经死去的枯枝上跳了出来,魔术似的变得花枝招展了,成了温暖而柔软的青色枝条,直径也有一英寸。它们如此任性生长,压弯了它们自己脆弱的关节。有时,正当我坐在窗口,听到一枝新鲜的柔枝忽然折断了,它是给自己的重量压断的,像一把羽扇似的落下来。”

“听啊!这里来了牛车,带来了千山万壑的牛羊……像九月的风吹下萧萧落叶。空中充满了牛羊的咩叫之声,公牛们挤来挤去,仿佛经过的是一个放牧的山谷。当带头羊铃子震响的时候,山真的跳跃如公羊,而小山跳跃如小羊。”

前面两段是我细心挑出来的,句式上做了小小调整。我想过,要是梭罗笔下的更多章节都神采飞扬,就更好了。

梭罗的独特,是他创造了一种生活情境投入其中,再把它描述出来,而不是像一般作家那样,只能到已有的生活中感受和发现。这是他与很多作家的区别。

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与我们的理想相差很远。比如200多年前出生的梭罗,他原本的生活蒙上了“琐琐的恐惧与碎碎的欢喜”的现实阴影,这种状况在他的时代以后,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就更明显了。他说他没在报纸上读到什么值得的新闻,读到的都是一个人被抢劫或谋杀或死于非命,一幢房子烧了,一只轮船炸了,一条母牛在西铁路上给撞死了,一只疯狗死了,都是琐碎的东西。这与我们在当今互联网上读到的一样,碎片,碎片,碎片,无数的碎片,没有什么营养,让人精神贫困。

现在有个问题,你想过没有,这两千年来,隐居山林的诗人散文家太多了,他们去当隐士,有没有一个原因是躲避碎片似的生活?他们的作品至今流传,有没有一个原因,恰好是他们开创了一种生活情境,投入其中,描述出来,于是清新耐读,成为经典?这样的问题,你以前关注过吗?

假设古代的陶渊明想写隐居,让自己去开创隐居的生活,再加以第一手描述,这种想法本身就很棒。

一些很棒的作品,就这样写了出来。

“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梭罗在这里说的远方,其实不仅仅是“好像”,还可以变成现实,去远一些的地方,把新鲜生动的生活内容,告诉亲人般的读者。

远方在哪里?还要再深一点问一句,梭罗心灵的远方在哪里?

很多人知道,1862年45岁的梭罗去世,在病菌比病毒猖狂又缺少显效抗生素的年月被肺结核夺去生命(他的哥哥约翰27岁死于剃刀伤口感染,姐姐海伦37岁死于肺结核)。还有人知道,梭罗病逝前最后说出的两个名词,是“麋鹿”和“印第安人”。

这就是他心灵中的远方。

这就是他写的一长篇散文《缅因森林》。他的故乡只有印第安人生活过的遗迹,他只能坐火车、换轮船、换汽车前往缅因,那里还有原始森林和残存的印第安落。

“那是坐落在一处废弃地点的小茅屋,风景旖旎美好,湖滨周围有赏心悦目的连绵草原和优雅榆树。我们在岸边找到独木舟,便自行划上岛岸。靠近上岸的附近,有个印第安女孩坐在水中的石块上,概是十岁或十二岁,沐浴在暖阳下。她一边掬水冲洗,嘴里还一边哼着歌,流露出原始淳朴的气质。”梭罗在《缅因森林》第一章写道。约是因为这个女孩,梭罗前后三次去了那里,还称它是“处女般的原野与天神的花园”。

有一本梭罗的传记说,他在少年时就喜欢印第安文化,想在印第安人的生存智慧中寻求出路,因此才有后来在瓦尔登湖简单生活的实验。

缅因森林的景色强于瓦尔登湖,梭罗描述缅因森林的感觉,也超过对瓦尔登湖的描述。

“我再次将钓线抛入河里,感觉到梦境成真的狂喜。斑点鳟鱼和银色鲤鱼有如飞鱼一般,轻盈灵巧地飞过月光氤氲的空气,在卡登山幽暗的背景下,划过一道璀璨的弧形,一直到月色逐渐淡出,曙光初透……”他写道,“这些明亮耀眼的水栖之花,只有印第安人见过,丽质天生,为什么会在这里畅游,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对于这一点,我倒是颇能理解所谓神话的真实、普罗透斯的预言,以及所有那些华丽的海怪。确实,人类的历史仅能掌握陆地;能够涵盖天体的,就属于神话领域了。”这里说到的普罗透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能预言未来的海神。

梭罗在缅因森林的震撼,是在瓦尔登湖不曾有过的。换句话说,如果不去远方的缅因森林,如果他的一生活得很久,也不会有这种震撼,直达生命意识的深处。

“眼前的自然景观,尽管美丽绝伦,却是可怕且野性十足。我以敬畏的眼神看着这片履足的地,看着神在这儿创造出什么,这就是我们所听说的地球,自混沌和黑暗中诞生。”他写道,“我充满敬畏,伫立于此,对这个我所追求的事物,竟然感觉如此陌生。我不怕灵魂,不怕鬼魅,我就是它们其中之一……这个掌握我的巨人是什么东西?说到神秘,想到我们在自然中的生命,岩石、树木、拂过脸颊的清风!这片牢固的地!真实的世界!日常的知识!接触它吧!接触它吧!我们是谁?我们究竟在哪里?”

从山巅返回山下,仍然是危机四伏的森林,充满恶意的激流。

一趟冒险的旅行要结束了,他的心情还没有平静:“这就是麋鹿、熊、驯鹿、狼群、山狸以及印第安人的家园。谁能说出存在阴郁幽深的森林里,那种无可言喻的温柔与不朽生命呢?尽管正值严冬,自然却驻留于她的春日时光中,而抽长不停的青苔与腐树在那里亘古如新,它们似乎享受着永恒的岁月。幸福极乐、纯真无邪的自然,仿佛是一个宁静入睡的婴儿……活在这里多好,死在这里多好,长眠在这里多好。”

这才是他第一次前往缅因森林的感受。接下来,还有紧张和神秘的第二次、第三次缅因之行,还有狩猎麋鹿和深入接触印第安人等各种事件,让我们读这以描述擅长的长篇散文,像是看一撼动人心的电影,有很深的感官体验。

这给我一个感觉,只读《瓦尔登湖》,不读《缅因森林》,没读到梭罗的精彩。

有位美学家说,文学是人学。你不会反对,因为这是一种事实。作家也是人类成员之一,可以写自己,通过切身感受写已经发生和将要经历的事件。

自己去开创一种生活,再加以第一手描述,这是写出好散文的一种方式。

现在你想一想,下一步你怎么做?如果很难找到可写的东西,请你为自己开创一种有益的生活。

特邀编辑:董学仁

来源: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梭罗 瓦尔登湖 缅因森林 印第安人 作家 散文



IT百科:

柯达执法记录仪怎么加硬盘 什么意思启动Android macos左上角图标代表什么


网者头条:

养白猫咪好吗为什么 狗狗经常注视主人怎么回事 宠物店入美团怎么入的呢 佳能旁轴小相机怎么用视频


王哲博客:怎么查快手关注谁了多久 云南seo排名哪家专业

相关文章

艺术与生活:探讨人文内涵

艺术与生活:探讨人文内涵艺术是人类创造性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人类对生活意义的思考。艺术与生活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人类独特的精神世界。首先,艺术源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