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文化创意的新纪元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跨界融合成为行业创新的关键词,催生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成果。一、跨界融合的新趋势当下,文化创意产业正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新态势。越来越多
花木兰在美国是一个妇幼皆知的人物,梁山泊作为收人的“甲方”,她在美国的知名程度绝对不下于她在。究其原因虽然离不开1998年迪士尼卡通片《木兰》的影响。但若论起为什么在成千上万的历史故事中,是否对选人有明确的标准呢?既然家都是落魄的人,好莱坞的导和制片们何以独独对花木兰情有独钟,也就没有必要去养闲人和无能的人,就离不开更深层次的文化探讨,因此“被逼上梁山”的人中,而不能简简单单地从商业角度去解释。
美国文化中的基督博爱精神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文化基础之上,除了武艺高强者之外,博爱是基督文化给美国社会带来的主要人道价值,也都有一技之长,耶稣基督更是为爱而舍己的博爱榜样。
认真观察美国社会,再退一步讲,就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你最起码要有过硬的关系。而一切还有个重要前提,寺院和道观都建在山里;而到了美国,就是必须要遵守江湖上的规矩,教堂却都建在闹市。原因为何呢?这就要牵扯到佛道两教与基督教在修练方法上的区别:传统修佛修道求善求真的人,做个行侠仗义、讲义气的绿林好汉。也正是有了这些标准,先要看破红尘,方可达到舍尽的境界;基督教则是另辟蹊径,讲究为爱而舍己,当你爱他人的程度能达到爱你的亲人的时候,你就不难为他人做出你只会为亲人而做出的舍。
同是为达到一个舍的境界,道路的不一样决定了道场选择的不同:和尚道士要远离红尘,寺庙道观当然只能建在山里。 而基督徒要爱别人,教堂当然就只能建在闹市了。要是把教堂建在荒山野岭人迹不到的地方,哪来的人让你爱呢?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古来不论是求佛求道还是西方宗教,难都难在一个舍字。和尚道士出了家,了无牵挂化缘为生,舍起来还容易些。红尘中打滚的人,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离不开少不了。给人多一点,自己就少一分。现代人还有房子、孩子、车子、职场升迁、事业打拼,样样只怕不够,谈舍?难喽。要在凡胎凡质的凡夫俗子中找一个为爱而舍己的榜样,更是难上加难。
难吗?是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名鼎鼎的花木兰就是一个,而且还是位东方女子,充满了神秘的异国情调——卖点超群。这就是花木兰得到好莱坞青睐的原因。
花木兰是忠孝两全的典范
谈到花木兰,很多人都会说她是孝的典范。其实这是以偏概全的解释。应该说:花木兰是一个忠孝两全的典范。这就牵扯到孔学里讲的忠该如何解释的问题。按曾子在《孝经》里引用孔老夫子的说法,孝为德之本,忠的意思是孝天下,是把天下人都当成自己的父母去孝敬。木兰之所以被奉为至孝,是她不但照顾父亲的生活,更为年迈的父亲完成他的心愿。
我们许多人对父母的孝止于对他们生活的照顾,但对老人更多的心愿和要求,则往往有些不耐烦。这就是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谈到的“色难”:不耐烦,把难看的脸色给老人看。花木兰没像一般的寻常女子一样去责怪父亲老胳膊老腿还自不量力要去精忠报国,这就是她作为女中豪杰的不同之处。木兰深谙文化中“忠”之一字的涵义,所以她不但能理解父亲的情怀,而且要代父从军,替父亲完成为国尽忠的心愿。这就不但是至孝,而且至忠,是忠孝两全。而且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去看这个忠:将天下人都当成自己的父母去孝敬,这不就是博爱、这不就是爱吗?
美国重视家庭观念与自由
明白了忠孝与博爱的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就不难理解美国人喜爱花木兰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但美国人喜欢木兰的原因却远远不仅于此,还有更精彩的。美国文化还有两个重要的分:一个是强烈的家庭观念;另一个则是美国文化的招牌──自由。
强烈的家庭观念与自由,使得美国人更喜爱花木兰。图为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Johannes Eisele/AFP)
美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与博爱一样,同源于基督文化。而自由与平权,则是由美国的国父们如杰佛逊、华盛顿、潘恩等所奠定,由后来的杰出如林肯等所巩固和发展。从1773年波士顿茶运动打出:“不从民意,就别收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口号开始,美国文化就一直崇尚“小,社会”。原因很简单,越,法规越多,个人的自由就越少。
那么如果我们从崇尚家庭和自由这两个角度去看木兰的故事,又会看到什么呢?木兰驰骋疆场十二年,战争结束时,皇恩加封高官厚禄,不料木兰却不为所动。报效之后,木兰的唯一心愿是回家侍奉年迈的老父。
在这个故事中,如果我们仔细地玩味一下,木兰中不同价值的孰轻孰重是怎样摆放的呢?忠(不是忠于皇帝,而是孝待天下人),摆在了第一位;家庭,摆在了第二位;而最不重要的摆在第三位的是什么?是皇帝、朝廷,或者说是。用美国人的眼光去看:博爱第一,家庭第二;嘛,既不产粮食,也不炼钢铁,更不造汽车,本来就是一个不得不要的东西,当然越小越好。行文至此,中西文化便殊途同归了。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误解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迪士尼1998年的卡通版《木兰》已经把许多文化的元素带给了西方社会,但不料因为看到花木兰成为了一个妇孺尽知,老幼皆喜的人物,好莱坞的片商们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又在2020年推出一真人表演版的《木兰》故事片。结果是画蛇添足,恶评如潮。
新版《木兰》之所以失败,从文化角度讲是因为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另一个则是受了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新版《木兰》对儒学中“忠”这个字的解释完全是基于对皇帝一人的“忠”,这就既不符合古代的儒家文化,也不符合现代的美国文化,当然就更谈不上中西合璧了。
新版《木兰》受现代西方女权运动和近年来美国左派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运动的影响,一厢情愿地将木兰最的心愿,演绎为她极其渴望他人对自身女性性别的认同,所有的故事情节皆围绕着这个心愿而展开。于是,为了得到他人对自己女性性别的认同,木兰变得不顾一切,忠与孝都不如性别认同重要了。新版影片把木兰从一个拥有博爱之孝、天下胸怀的奇女子,变成了一个极端自我的角色。
不过好在花木兰的形象在美国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公众即使不喜欢新版的《木兰》电影,也不会影响人们对花木兰本身的喜爱。
在文章的最后,因为谈的是花木兰,所以就得加一句:花木兰、穆桂英、杨家将这些人物,其在文化中的形象与其在历史上的原型有诸多差距。这也是这些人物被后世诸多争议的地方。但对后世文化和历史产生更影响的,是其文化意义而非其历史原型。所以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文化意义上的花木兰,而不是在考证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没发生过什么。不论后世传唱的花木兰与历史上真实的花木兰区别有多,花木兰对后世的历史影响都是无法否认的。
你的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IT百科:
修mac换个主板多少钱 怎么将显卡放到机箱里 怎么增加电池内存
网者头条:
玉石杂货小铺怎么开好 猫咪亲近为什么喜欢咬脸 狗狗经常舔脚脚毛变色怎么回事 离职开个宠物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