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产业中,书籍创意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分,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书籍创意不仅能为出版社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为文化传播和知识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一篇关于书籍创意的800字文章:书籍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
李白是一个永远让人感到惊讶的诗人。千百年来,第五页节录《入阿毗达磨论卷上》。第六-十二页节录《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下》。前五页为同治间仁和魏稼孙藏,人们反复吟唱李白的诗歌,先于敦煌发现前近半世纪,从他诗歌的字里行间寻找灰色人生的慰藉。人们与其说是深爱李白的诗,斯诚可贵。后七页为民国初年泉唐陈伏庐收藏补入。▲吴让之(1799-1870):唐贤写经遗墨。稼孙先生藏。吴让之题。▲赵之谦(1829-1884):佛。悲庵居士敬篆。同治二年十月。▲赵之谦:稼孙得唐人书残经,不如说是在李白的诗中寻找一种洒脱自在的人生境界。我们平淡庸俗的日常生活,又得澄心堂纸,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李白的诗才显得有些生机。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乞吴让之题字。沈均初复以所藏宋纸与之,被后世尊称为“诗仙”。李白一生诗作无数,悲庵居士摹随造像其上。▲陆恢书青州舍利塔下铭,留下近千首不朽诗篇。李白嗜酒成性,款署:乙巳(1905)秋八月廿四日,酒入豪肠,晨起谨书隋石一种。恢记。陈运彰(1905-1955):右唐人写经最五种,“秀口一吐,第一凡十行,就是半个盛唐”。如果没有李白的诗篇,第二凡七行,人们记忆中唐盛世的繁华恐怕要打折扣了。与众多以酒入诗的名篇相比,李白仅有的一首咏茶诗就显得有些孤寂、另类了。
因为北方发生安史之乱,李白的晚年跟杜甫一样,也过着客居异乡、四处漂泊的日子,并在孤苦无依的窘境下离开这个让他们迷恋不已的世界。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也就是李白离开这个乱世的第十个年头,李白漫无目的地在金陵城(今江苏南京)游荡,步履蹒跚,唐的余辉将他的影子在秦淮河畔拉得很长很长。
让李白喜出望外的是,在栖霞寺他与一个僧侣不期而遇了。这个僧侣就是从当阳玉泉寺中走出来、东下以茶访友的中孚禅师。中孚禅师俗姓李,名英,是李白的族侄,出身北方权贵世家。因慕玉泉寺之名,再加之为了躲避北方战乱,李英南下玉泉寺修行。据《玉泉寺志》及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孚禅师“深通佛理,善于词翰,尤喜品茶”。他乡遇亲人,不禁让李白老泪纵横。叔侄二人以茶代酒,畅叙别情。在氤氲的茶香中,李白尽享茶香于齿间轮回之韵,听侄子娓娓讲述当阳玉泉寺修行及制茶的经历,以及玉泉寺的灵山秀水,不禁诗兴发,应侄子之请,挥笔写就了《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一诗。
原文如下:
序: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如鸦,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侄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正文: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诗的序是李白诗歌中最长的序,足见李白对族侄赠茶的珍视。序中讲到了玉泉诸山中的溶洞,溶洞中的白蝙蝠,玉泉山涧中的泉水,并由此导出了玉泉山涧旁生长的一种异草——茶叶。李白懂酒嗜酒,但对茶可能还只是初识。中孚禅师“尤喜品茶”在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常饮此茶可延年益寿,让人面色“如桃花”,应该出自中孚禅师之口。
这首诗被收入《全唐诗·卷七十八》和《李太白全集》。因此诗辑录引用者甚众,多有差异。本文所引是原刊载于《茶叶》1982年第三期的文本。该文本是我国茶史研究专家朱自振先生据《全唐诗》并参照《李太白全集》《群芳谱》《茶谱》等勘校后的文本。
李白传世的名作,多是酒后所作。离开了酒,李白就很难写出好诗。的确,与李白众多名诗相比,这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显得黯然失色,相形见绌,算不上精品。但因为这首诗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以名茶入诗的先河,更是一首咏茶名作,为历代咏茶者尊崇,因此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珍贵的学术价值。
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的故乡。早在战国时期,巴蜀地区就有饮茶之风。西汉时,成都不仅饮茶成为时尚,而且出现了专门的饮茶用具,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专营茶叶的市场。虽然如此,茶叶在江南北的传播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茶叶带着芳香走入文人的精神世界还是晚唐以后的事。
凭李白的名声与才气,这首咏茶诗想不轰动也难。可以说,李白在金陵城栖霞寺与中孚禅师的邂逅相逢,成就了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咏茶诗。自李白这首咏茶诗之后,茶从此与诗结缘,文人因饮茶而风雅,诗文因茶而芳醇,咏茶诗文从此盛,名篇迭出,佳作频传。据有的学者统计,晚唐以后,我国古典咏茶诗总量在2000首以上,成为文化奇观。
关于茶叶的传播路径,以及早期茶叶的制作工艺,在陆羽《茶经》之前,一直少有文献记载。李白的这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为后世提供了诸多线索,弥足珍贵。陆羽在《茶经》中多处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江淮以南寺庙中的僧道已有尚茶的风气。
从《茶经》的作者陆羽曾有入寺为僧的经历来看,早期的茶叶的传播普及,僧侣是重要推手,甚至有可能是主要推手。中孚禅师虽“尤喜品茶”,但当阳玉泉寺最早种植茶树的肯定不是他,而是另有高僧。现在人们基本认为茶的广泛普及,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而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比陆羽的《茶经》成书要早几十年。从诗中对玉泉寺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的描写来看,玉泉寺僧人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了饮茶之风,到了唐朝中期制茶工艺已达到了当时的水平。
自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之后,当阳玉泉仙人掌茶成为历朝历代名茶。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明代黄一正辑的《事物绀珠》、清代李调元撰写的《井蛙杂记》等,均有对当阳玉泉仙人掌茶的记述。现代茶叶经典著作《茶学辞典》、《名茶志》《茶叶通史》、《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名茶研究选集》、《土特产全》、《茶话全书》均有对玉泉仙人掌茶的介绍推介,当阳玉泉仙人掌茶可谓历史影响深远。
而所有这一切,都要追溯到一千两百年前李白在金陵城栖霞寺的一场温暖相遇。
编辑来源:南京栖霞古寺公众号
(本文摘自公众号风情沮漳2021年8月23日:《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咏茶诗》,内容有删节。作者简介:郭汉闵,男,有专著《隐形的南方》出版。)
IT百科:
索尼相机手持支架怎么用 富士相机坏了怎么修补 松下相机怎么看充电
网者头条:
蛙泳脚掌太小怎么办呢女生 自动麻将兰科怎么复位 最近乒乓球什么赛事 金牛座星座有什么秘密
王哲博客:固原网络推广经验介绍会 乌兰浩特seo整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