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思想文化网 >> 读书

的好友申请牟宗三丨孟子之道德精神,要尽战国时代的责任你有一

的好友申请牟宗三丨孟子之道德精神,要尽战国时代的责任你有一

牟宗三先生

牟宗三先生,体味千年瑰宝她是国社“新青年”首位虚拟偶像来自元宇宙的热爱REAI这是她的第一次到访快来认识一下!在现实世界中你会和“热爱”怎样相遇?一起打卡名胜古迹学传统技艺玩转国潮文化……不畏冬夏之长无惧山海之远和她一起忠于你的“热爱”,山东栖霞人,新儒家第二代宗师。现代思想史上极富原创性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负笈北,拜于熊十力先生门下,终身尊奉自勉成学。牟先生知贯古今,以《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提挈儒释道思想枢要,以康德译著会通中西哲学,躬行实践“孔孟之道”发扬儒家精神,倡言著述“尧舜之道”重建道统,其“挺立道德主体,开辟价值之源”,为后世儒生端正人品继承学术之典范。

(本文敬选摘编自《历史哲学》。此书写作时间为1949年至1952年,先生四十一岁至四十四岁;初版在1955年6月由高雄强生出版社出版,1962年3月由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增订本,加入1954年1956年所写的二篇文章;1974年10月,由台湾学生书出版第三版。)

在战国,惟推孟、荀也。此两人者,皆于尽物力之精神外,表现积极精神者也,而彻底通透者,为孟子。明儒罗近溪言孟子,顺着孔子几句话头,便耳目爽朗,亲见圣人在前,心思豁顺,就与圣人吻合。

「人性皆善」,即是彻底通透,正因孟子把握性善,通体透出,恢复人之所以为人而建体立极,故能壁立千仞。孟子之为为乾,为泰山严严,露才雄辩,其迹著,亦有其外在因缘。

孟子处衰世,重新于文化理想有所肯定,即必须否定乱世邪说,拨云雾而见青天,则云雾必须被扫除被否定,或压下去。如是,孟子不能不雄辩,不能不露才,不能不着迹。在根源形态中,直接点出性善,此就是一个绝对的主体。此主体一透露,即是壁立千仞的主体。此主体之透露,必须通过一个反身的自觉所显示之破裂,即与物质的世界对立所成之破裂。非然者,破裂不显,因而道德的主体也不显。

所以宋儒就圣贤气象,对于孟子的一切品鉴,皆是由于这个「必然的破裂」而发。在孟子的担负上,与其所处之时代上,皆必须有这个破裂。在孔子时,周文尚有效,或至少社会上伦普遍荡漾着此一文化理想与文化生命,故孔子尚可谐和于此流中而安处,故其通体是文化生命,满腔是文化理想,化而为通体是德慧,其表现也,可无须此破裂。此固由于孔子合下是天地的圣人气象,而时代亦有关也。

在孟子时,若其本人亦通体是文化生命,满腔是文化理想,则不能不与此物量精神截然割离。此种割离,是其文化生命之不容已。因此,破裂乃成了逼迫着「精神」出现之文化生命中之必然。惟通过此破裂,精神主体始能彰显。因此,泰山岩岩、浩然之气、为乾、为,不改一字,不动一毫,俱从此精神主体处说。

若徒有孔子之天地浑圆气象,而无孟子之破裂以显「主体」,则精神表现之理路即不具备,而精神之所以为精神亦终不彰显。故绝对主体性,道德的主体自由,皆因有孟子始可言也。孟子于此立下一个型范。此其所以有功于圣门处。

学者以往讲学,特喜圆教。动辄以圣人天地气象,圆通境界,驰聘其玄谈。凭其直觉之一悟,遂直接迷悬于其中而不舍,所谓玩弄光景者是也。以人之能否忘言忘诠,无声无臭,为解悟之至不至;以人之能否浑化,不露声色,为修养工夫之到家不到家。视「圆境」为一易于企及者,而直接把握之。直下即是,而过程不显,则圆境亦成一平面。王弼注《易》,首先有忘象忘言,而有筌蹄之喻。佛教东来,禅宗兴起,亦有顿教、渐教之分。至乎理学,亦动辄钦羡明道之高,而斥伊川为不通。王学兴起,王龙溪有四无之说,遂欣动阳明,有上根下根之别。

夫圣人,人伦之至,圆教固其宗极。而迷离倘恍,悟此圆境,本非难事。圆境既悟,说空说有,说有说无,亦为极易之联想。以其轻率之心,而驰聘于此,视为窥破天机之事。张皇恣肆,不可一世。人亦为其所欣动。固不知天地间有艰难困苦也。

有实修实悟者,固亦有工夫之过程。如程、朱、陆、王诸儒,以及佛教中之德,无论顿渐,上根下根,皆有苦工为其经历。云门禅师有三句之教:一曰截断众流,二曰盖天盖地,三曰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即至圆化之境。而其前必经之以截断众流,盖天盖地。此两句所说,即是一必然之破裂。

然吾于此所注意者,彼诸儒德虽有工夫之经历,而此经历在彼乃徒有主观之意义,而无客观之意义:即此经历隶属于其个人主体中而不凸出,吞没于其宗趣中而不彰著。此经历既不凸出不彰著,则其所宗趣之圆境,亦隶属吞没于主体中而不彰著:潜伏阴淡,只成为个人的,而不能客观化。此中病痛,关系不小。舍佛家不言,而言儒学。(以在佛家,关系犹小;在儒家,则关系甚。)

儒家肯定价值之层级,肯定一切社会活动与组织,如、政治、法律、经济等,皆为理想之实现,因而亦必皆为「精神」之表现,肯定仁与智之全体用。在此种肯定下,工夫之经历必须使其彰著而具有客观之意义,夫如此而后精神之表现及其客观成果始可得而言。理学家于儒、佛之根本差异有认识,于儒家最核心的一点骨髓坚守而不舍。其有功于人类,可谓千古不磨。

惟于工夫之经历,则停在与佛家相同之形态上:隶属于个人主体而不能彰着其客观之意义,不能彰着其于精神表现上之本质性、法则性及成果性。彼虽知既悟得后,必须在事上磨练,必须措之于人伦而不离,然此种磨练与不离,在彼仍只是个人的,因而吞没隶属于其个人之主体而为潜伏者。

须知:工夫经历,首先通过反自觉而显出破裂,乃是「精神透露」之本质的关键。当其与自然浑一之时,「精神」是不能凸出的,因而是潜伏的。故通过反自觉而显之破裂是精神凸出之本质。如果此种破裂,由道德的自觉而来,则必显示精神主体为一道德的主体,为一内在道德性,因而其所成者即为道德的「主体之自由」:精神从其为潜伏的实体状态中彰著而为「主体的自由」,精神成其为精神。

精神必须客观化,吾人始有、政治一面之「主体的自由」。精神不能客观化,不能通出去,即停滞于孤明而为非精神,而为不明。精神必须要披露于个人以外之社会及天地万物而充实其自己,彰著其自己。即,必须要客观化其自己,且绝对化其自己。客观化其自己,即须披露于、政治及法律。依此,、政治及法律即是精神之客观化,而为客观精神也。

孟子在战国时尽了他的责任,亦为精神表现立下一型范,然而后人不能认识此型范之客观意义,而徒斤斤于圣贤气象,将工夫经历吞没于个人的主体中,而流于阴凉暗淡,成为阴柔婉转的虚灵体会,美妙欣赏。殊不知孔子之全,若不经由孟子所开示之精神表现之型范,以为其「全」立一精神之系统,则孔子之全亦被拖下来而成为疲软无力矣。

吾人说孔子为通体是文化生命,满腔是文化理想,转化而为通体是德慧。现在则说:孟子亦通体是文化生命,满腔是文化理想,然转化而为全幅是「精神」仁义内在而道性善,是精神透露之第一关。浩然之气,配义与道,至至刚,乃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是精神之透顶。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焉,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上下与天地同流。此是由精神主体建体立极而通于绝对,彻上彻下,彻里彻外,为一精神之披露,为一光辉之充实。而辟杨、墨,贱仪、秦,斥陈仲、许行,不许以夷变夏,不许充仲子之操而为蚓,而好辩一章,则曰:「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中略)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彼于精神之表现,已树立其客观之意义,彼之生命已客观化矣。此尚不可为型范与?其有功于圣门亦在斯耳。

假若吾人了解孟子之文化生命转化而为「全幅是精神」,「通体是光辉」,则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这两句话,正可用来指谓孟子之人格。如是,程子所说的露才、英气、圭角,便不可作直接的了解。

程子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主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水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程子说英气、圭角,是直接的了解。好像一个完美人格未发展成之缺陷。故云:有些英气,英气甚害事。又云:玉无许多光耀。

宋儒看颜子较高。明儒则尊孟。罗近溪说:「颜子庶几乎复,孟子庶几乎乾。」便是对孟子作进一层的了解。假若「充实而有光辉之谓」一语正是孟子之写真,则进一层的了解,便是:不是有些英气,而乃全幅是英气。全幅是英气,便不害事。圭角亦如此解:不是有一点圭角,而乃整个是一个圭角。犹如圆形或方形。孔子整个是圆形,孟子整个是方形。整个是一个圭角,亦不害事。此就是全幅是精神,通体是光辉之意。

孟子所以如此,就因为他要反显一个主体,他要把时代风气压下去。这里有一个破裂的对反。此时,若不作乡愿,便不可随便讲圆和。孟子要尽这个时代的责任,所以客观地说,就完成了「充实而有光辉之谓」一型范。他未至「而化之之谓圣」的境地。客观地说:在他要尽「破裂的对反」这个责任,他不能再进到「而化之之谓圣」。个人地说:当然是很可能的。但是,一个「有限的人」的生命,当其客观化而取得客观的意义,他便不能再退回来保持其「个人的」与「客观的」之双重性。宋儒只知就个人说,故为直接的了解。今则就客观意义说,故为进一层的间接了解。

来源:知今堂

标签:牟宗三 孟子之 孟子 孔子 儒家



IT百科:

windows7怎么设置专用浏览器 车载显示android什么意思 macos 怎么删除多余账户


网者头条:

相机手持器佳能怎么用 圆通快递最近为什么会退回 照片质量怎么提升的 到城墙怎么拍照


王哲博客:抖音如何上餐厅团购 干货分享抖音seo优化

相关文章

在书海中勇敢探寻:文化行业读书心得

在书海中勇敢探寻:文化行业读书心得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镜子。对于从事文化行业的从业者而言,阅读和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能拓宽视野,获得灵感和启迪。一、丰